X

北京这场耗时 7 年的《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是你不应该错过的摄影展

“在全球化受到种种质疑的时刻,对全球文明进行视觉谈判很有必要。”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在新展发布会上说。

3 月 9 日至 5 月 19 日,一个名为《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的大型当代摄影作品展将在刚刚由荷兰 OMA 事务所改造完成的 UCCA 北京主馆中展出(票价 100 元)。展览集中呈现了由来自亚洲、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和美洲的 120 多摄影艺术家创作的 250 余幅作品,从构思、制作到策展耗时 7 年。联合制作方之一摄影展览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执行总监将之称为该基金会策划过的“最具野心的当代艺术展”。

“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对文明这个词的定义不尽相同。德国学者着重建设成果,如桥梁、道路等;法国学者看重文化成果,如文学、艺术等。”策展人 William A. Ewing 在发布会现场解释说,“全球文明(planetory form of civilisation)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逐渐形成,最突出的例子是飞行和奥林匹克运动。它们组织严密、运行稳健,几乎覆盖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全球系统的控制下,200 万人可以同时在空中旅行,相当于旧金山和温哥华市的人口综合。即使在最偏远的村落,人们也一样怀有‘跳得更高、跑得更远’的愿景。”

但说这次展览“有野心”不仅是因为“文明”是个太过宏大的概念。

2016 年,William A. Ewing 注意到他关注的不少摄影师都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和变化:日常生活和危机、工作和休闲、迁徙和定居、思考和创造。

也正是在这一年,关于全球化的舆论风向从一边倒的支持转向了不同层面的争论。就在几十年前,美国记者 George Packer 还把“拒绝全球化”比喻成“拒绝太阳升起”。它发生在服务、资本和思想等各个领域,虽然难以准确定义,但大多数时候它都意味着降低跨境贸易的成本。人们相信通过降低关税、放宽监管政策、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等方式,能够赋予市场更多活力和自由竞争的空间。它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动力,使得其政治、社会及环境后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

如今,这种信念正在动摇。自由贸易的著名支持者、经济学家 Dambisa Moyo 在 2017 年 1 月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所有人都应该承认全球化带来巨大损失。“我不清楚在现有框架下我们如何有能力弥补这些损失”。欧洲极右翼政治组织则对人员和商品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提出质疑,认为如不加扼制,全球化会对人类文明造成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摄影师们在影像中的记录、表达和反思,为回顾全球化对人类文明和当代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且易于接近的视角。

William A. Ewing 认为,摄影和文明之间有种微妙的可比关系。“摄影和文明一样,也是全球性的(global)、集体性的(collective)、日积月累的(accumulative)。摄影师无处不在,无物不摄。他们借助各种媒介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他们与出版商、策展人、司机、相纸制作方、照明制作方等共同构成一个创作集体。与此同时,它也是文明成果之一,只是历史不足 200 年。”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将“文明”拆解成了 8 个核心概念(展厅),用摄影作品展示和探讨全球摄影师们对这些概念的思考:蜂巢(hive)、一起独处(alone together)、流动(flow)、说服(persuasion)、逃离(escape)、控制(control)、撕裂(rupture)、下一章(next)。

展厅被设计成一个迷宫,用另一位策展人容思玉的话来说,他们希望参观者能在观展过程中感受到“人的一生乃至人类文明的诗意和不可预知性”。

迷宫中间位置设置了一个阅览室,在四个浅黄色圆盘中分别放置着艺术家摄影书、联合国全球报告、激发策展人研究灵感的理论手册以及观众捐赠的他们认为能够反映当代文明的物件,可以坐在蒲团上阅读。墙壁上写着参展艺术家的一些评论——“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我一直在和这个身份艰难斗争(Cindy Sherman)”“消费主义是全球化文明的中坚力量。我试图将即可获得幸福的承诺与所有可能的意外灾难并置在一起。(Patrick Weidmann)”。

根据观看方式的不同——摄影层面的或文明层面的——不同参观者会得出不同感受,尽管策展者所试图达成的是两种方式的动态融合。

1、蜂巢(Hive)

蜂巢其实是对人类居住状态的一种比喻。“小说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曾用‘蜂巢’一词来指代纽约喧嚣的社交生活。但事实上,任何大规模的人群集聚都可以被比作热闹的蜂巢。”展区导语中说。

“乡村曾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家园,但 21 世纪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彻底终结。自现代智人存在的 20 万年以来,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口。”

在这个展区中,迥异的居住形态和观察视角被刻意并置。Roger Eberhard 探访了 4 大洲、32 个国家的希尔顿酒店,在每个酒店里同时拍摄一张房内照片和一张窗外景象。这些照片汇集成了“标准”系列(Standard)——全球的希尔顿酒店房间内景大同小异,而窗外风景则大相径庭。

在“标准系列”对面那面墙上,Benny Lam 从天花板视角拍摄了香港贫民窟内梁姓一家人的住房内部。这个隔间只有 4.64 平方米,但被分成了一个多功能空间:卧室、饭厅和厨房,写作业的孩子和读报纸父亲分别挤在上铺和下铺。它被命名为“侷住”系列(Trapped),让观看希尔顿酒店“标准中产商旅生活”的观众转头就进入另一种现实之中。

2、一起独处(Alone Together)

不同社区构成不同阶层,不同阶层又构成整个人类社会。该展区的摄影师作品着重描绘了社区中的个人或个人组成的社区。

洪浩“我的东西”系列之一《结算 2007 年 B》,用扫描仪扫描了他在这一年买到的消费品。这些花花绿绿的商品构成了一份立体的消费记录,同时也呈现出个人生活如果完全按照消费社会的视角去拆解,会是什么样。

王庆松 2012 年作品《工作!工作!再工作!》拍摄了高层办公室里的一群工作者。虽然空间内十分明亮,但穿着、陈设到整体色调却很像一间医院。“麻木、疯狂、病态”,王庆松在现场导览中说。

在王庆松这幅作品旁边,Michele Borzoni 直接用标题说明了他想表达的一切:《福利尼奥,2014。这场提供 860 个非现役军官岗位的公开竞争考试,共有 7672 人在意大利福利尼奥的这个招募中心报名》。这是 Michele Borzoni“劳动力”系列之一。拍摄教室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 Michele 选择了一个非常正式的角度,展现出由个体组成的某种庞大、稳固、严肃但也令人窒息的秩序。

3、流动(Flow)

在全球化构筑的世界中,人和商品的流动系统即使并非完美,也是非常稳定可靠的。你不会担心红茶没法从斯里兰卡运来,也不会担心早上醒来没有埃塞俄比亚咖啡可以喝。摄影师们在这个展区就试图捕捉这种流动中的世界。

Jeffrey Milstein 的“机场”系列从高空俯拍了许多航站楼。在呈现一种几何美感的同时,俯拍也让人意识到这个平常的存在实际上既是一个由上万人运营的巨大机器,也是一个全球系统中的小小铆钉。

4、说服(persuasion)

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被认为是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那个时刻。“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讲述故事的能力,不管是虚构的(ficitons)还是闲言碎语(gossip)。”策展人容思玉说。

而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们认知和战胜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说服”。一方面,好莱坞明星和时尚品牌通过说服消费者追求更高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地“被说服”中也被不断塑形。真相在很多时候变得可以虚构。摄影师就是这种宣传机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Robert Walker 在时代广场旁生活了 40 多年。他此次展出的几幅“时代广场”系列试图通过剪贴画的方式将不同时刻的时代广场拼凑起来,展示这里上一秒的焦虑、下一秒的愉悦、迷惑的路人和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

为了体现“说服”双方的微妙关系,策展人还特地将 Alec Soth 的《巴黎大皇宫》和 Brian Ulrich 的“零售”系列之一《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并排展示。巴黎大皇宫是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的御用秀场,Alec Soth 展示了香奈儿创意总监“老佛爷”在现场接受镁光灯洗礼的场景,并用画面左侧探出的摄像头暗示这是一个刻意安排出来的拍摄现场。而 Brian Ulrich 则展示了商场里的普通人如何被动接受并消费着这些被安排出来的场景。

5、逃离(escape)

“逃离”通常指摆脱某种封闭情形或某种令人不悦的状态,可能是物理上的,或精神上的。无意识的走神、主动转移注意力以及当代娱乐休闲活动都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

张晓的《海岸线 No.216》拍摄了一群人在海边垂钓的情景。海岸线在他眼中具有另一层含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同步”。

Matthieu Gafsou 的《痕迹 3a》和 Richard Misrach 的《无题(2013 年 11 月 9 日,上午 9:49)》则分别呈现出两种“逃离”。人类逃离地面,制霸青空;个人逃离工业社会和人类集体,寻找片刻的宁静与孤独。

6、控制

人类文明的机器通过严密控制持续运转。零件如果能够正常运转,就会被保留;反之,则会被立刻遗弃。

William A. Ewing 认为 Giles Price 的《开幕典礼,伦敦奥运体育馆。E2012 正在修建》体现了社会机器在“控制”下不断运转的精髓。他不像新闻图片那样描绘展馆落成后的完美形象,而是俯拍了一个半成品,展示这个展馆如何在投入数百万美元之后从无到有,为 40 亿观众制造奇观。

Andrew Rowat 在东莞拍摄了另一种“控制”。这一天很热,Andrew 的相机甚至因为过热自动关机了。在他的授意下,这个高尔夫球场要求它的球童们在烈日下摆成一个整齐的纵队,以供“外国杂志宣传拍摄”。他们听从命令在烈日下站了 10 至 20 分钟,直至有人中暑晕倒。因为穿上了统一的红衣服、白帽子,个人消失在集体之中,被控制的集体。

7、断裂(rupture)

人类文明中的裂痕有许多种,比如人的流离失所,夕阳行业的消亡。摄影师则通过视觉强迫我们面对文明的失败和盲点,把人暴露在看似伟大其实是悲剧的情形之下。

Richard Mosse 在“热感地图”系列之一《伊多梅尼》中呈现了一种珍贵视角。他利用军用级别的热感摄影器材在 30 公里之外拍摄了一群难民。他们当然不可能知晓自己正被拍摄。在这种冰冷的视角中,他们看上去不像“人”,更像一群没有任何隐私、时刻可能被猎捕的“目标物”。

Francesco Zizola 和 Daniel Berehulak 的视角更具人情味:一群利比亚难民挤在一艘超载的橡皮艇上,刚被无国界医生的搜救艇波本阿戈斯号救起,有的惊魂未定,有的松了口气;

在奎松城监狱,囚犯们睡在监狱拥挤的篮球场上,而且他们只能轮流在这块空地上休息。这是菲律宾奎松城最拥挤的监狱之一,建造于 60 年前,仅可容纳 800 人,但这里关押了超过 3500 名囚犯。

8、下一章(Next)

顾名思义,“下一章”是对未来的展望。一些人会为了自我享乐改造自然;一些人对人体更感兴趣,思考人如何不朽、是否可以利用新方法制定新的审美标准;还有一些人望向宇宙,思考地球外生活的可能性。

“未来世界会越来越成为一种集体努力的结果。”容思玉说。

Valerie Belin 在《无题(模特 II)》中想象了未来标准的美人形象。他们装在大幅画框中,高高挂在墙上,如神明般俯视着参观者。

新加坡摄影师赵仁辉的“世界动植物指南”系列初看上去很普通,但每件物品的说明都带有魔幻色彩。比如彩绘摩利鱼,其实是人们利用染色激光在观赏鱼身上纹刻图案、色彩和文字;日本公司通过在鸡饲料中加入榕树的植物蛋白,创造了坚不可摧的鸡蛋;韩国百货公司兜售的方形苹果,上面印着“考试必过”或“成功”的字样。

Edgar Martins 在布鲁克林的一栋高楼的 12 层特制了一个暗箱。暗箱背后挂着两张相纸,挖了个小洞,远处的景色投射在负片上最终成像:窗框仿佛一圈罗马数字表圈,望出去是纽约城市景象。

“它的寓意是双重的:罗马数字的历史有 2000 年,这也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时间。虽然是当代纽约街景,但建筑大部分都是 19 世纪的。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变化,时间都不会改变,但我们衡量和感知时间的方式却一直在变化。”William A. Ewing 说。

题图为洪浩摄影作品《结算 2007 年 B》,由 UCCA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