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讲30岁的沪飘心酸生活,可《亲爱的自己》声势远不如《三十而已》。
这个话题红利,大概都被《三十而已》吸完了。
粗略算了下,这大概是今年第19部背景设定在上海的都市剧。
强调上海背景时,基本都是同一招:
陆家嘴大夜景;快进车流环绕摩天大楼……
宋茜主演《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场景
《三十而已》场景
一水儿的空镜头,和主线剧情毫不相干。
如果把东方明珠,震旦大厦这些地标拿掉,几乎就看不出故事发生在上海了。
或者说,是能在影视剧中投射的,独属于上海的大都会气质。
毕竟整天催着生二胎的婆婆;在出轨边缘来回试探的渣男老公;
忍气吞声的儿媳妇……
可以放在任何一部婆妈剧里。
那又何必非得用花旗大厦闪烁的LED广告来切镜头。
提醒我们:这里是上海。
《亲爱的自己》场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看过很多古早的国产都市剧;
总觉得和那时比,现在这些所谓都市剧,都少了很多“都市感”。
宁静,梅婷,陶虹,舒淇,沈傲君……
舒淇主演《难得有情人》。左:孟广美,中:黄奕,右:舒淇
宁静主演《上海之恋》
这些大姐姐,像鞠婧祎、沈月那么大时,都演过“上海爱情故事”。
01
宁静演《上海之恋》的时候,年纪比现在的谭松韵还小。
一出场就是黑色露肩紧身T恤,大光明马尾辫;
腰上绑着鲜红的外套;配荧光绿帆布袋……
已经是轻熟女的气质了。
拎着大包小包,在东京街头扫货。
《上海之恋》在1998年播出。
中国在1997年才开放公民自费出境游,全国只有67家旅行社有资格经营这项业务。
边庭花不是名门富贵花,也没有权力享受当时最普遍的公款出国游。
她只是个到上海打工的乡下女孩,竟然也能成为自费出国旅游的少数人。
这设定放在家庭剧里,我可能会吐槽不太真实。
但在那个年代的都市剧里,丝毫不觉得违和。
好看的都市剧,一边要展示高于平均水平的生活方式,这部分越精致越好看。
一边还要表达普通人的状态,这部分越落地越能带人入戏。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都市剧都爱在上海拍的原因。
有大都会,也有小日子。
宁静出场不到半集,人物性格就立住了。
不满意导游的服务,立刻瞪大眼睛,大声质问:傻子似的,站着干吗?
导游着急打电话联络女朋友,边庭花掏出一张1000块的电话卡。
已经打了3次,按照日本的话费标准,里面最多还有500块。
她以900块价格卖给了导游。
因为购物耽误了上机时间,所有人都等她一个。
明明是她的错,却劈头盖脸吼导游不等她,不负责任。
精明贪财,又泼又辣;
再配上宁静的黑皮肤,大眼睛;
整个人散发着大写的野字。
边庭花狂剁手,不是因为有钱,而是要运回国赚钱。
她是来做人肉代购的。
本来就迟到了很久,买得太多行李超重,耽误了上机时间,只能改签到第二天。
她和男导游立居的感情,在那个滞留东京的晚上,急速升温。
现在的国产剧,已经不可能出现这类女主角了。
两人晚上到了酒店,都喝了点酒,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一早男人醒来,边庭花已经离开了。
她从来不做灰姑娘美梦,哪怕明知道立居是个香港来的公子哥。
不期待从天而降一个梁正贤,带自己跃升阶级;
梁正贤走了,又天降一个魏老板。
你一个无名无姓的小喽啰打个电话,就能约见上。
给你各种选择机会,连出国留学的学费都间接帮你凑齐……
边庭花的靠自己,就是字面意义的靠自己。
回上海继续做小生意,考会计、导游、美容资格、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各种证。
这也是为什么,边庭花的出身和她的生活水平并不匹配,还一点不让人觉得违和。
哪怕和男人发生了关系,她也不会摆出要谁负责的弱者姿态。
我想,我需要,我做了,然后离开,仅此而已。
他们总是一副游刃有余的样子。即便不顺利,也能云淡风轻地说一句“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小时候对这句话半懂半不懂的,现在大概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翻译一下就是:“没关系,我可以对我自己负责”。
02
《心网》(2000年)里,梅婷的小飞侠;
《美丽新世界》(1999年)里,陶虹演的金芳;
都和边庭花很像。
小飞侠一边在美容院做技师,一边开服装店;
还和朋友盘算怎么开1元店,开饭馆。
别人问她不怕赔钱搞砸,不怕辛苦吗?
小飞侠笑起来,嘴咧得很大,昂着头说:“我这人没什么优点,就是胆子大有勇气。”
金芳到处推销,文具,保健品,卫生巾,马桶盖……什么都卖。
赚得少,赔得多,整天拆东墙补西墙。
偶尔沮丧个几分钟,很快又回满血,继续把牛皮吹上天。
抱着个西施狗娃娃,眼睛笑弯成半月牙儿。
表情、语气过于娇憨,以至于连吹牛都不像吹牛,像一个小女孩在畅想未来。
我是个90年代爱好者,对那个时代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好感。
其实《心网》播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学生。
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都是小屁孩视角,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切身体会。
我的时光滤镜,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这些都市剧。
那里面的年轻人,就是我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的样子。
满眼是对未来的期待,一股脑儿往前闯。
从不担心风险,就好像没有风险一样。
也许会失败。
比如边庭花、立居和朋友合开的巴士咖啡馆。
折腾了半天还是赔钱关张。
小飞侠和朋友合计开店,店面还没见到,启动资金就都被骗光了。
那也没关系,场景一切,重头再来就好了。
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大上海有的是机会。
没有催生二胎的致命婆婆;
也没有重男轻女的窒息妈妈。
那会儿都市剧里的中老年人,比现在很多95后、00后,还要不羁放纵爱自由。
《情书》(1999年)里,潘虹演徐静蕾的妈妈。
女儿受过一次情伤,从此对感情不抱期待。
反而是老妈,谈了一场又一场恋爱,结了一次又一次婚。
现任老伴儿再怎么听话老实,体感没激情、不浪漫了,说离就离。
老伴儿抱着鲜花、气球一直追,她一直逃。
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两口,在过街天桥上来来回回,上演猫鼠游戏。
电视剧后半段,潘虹还和当时最红的小鲜肉李亚鹏,演了段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剧里徐静蕾一直收到匿名情书,和好几个男人产生瓜葛。
她想找出那个寄信的人,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谜底最后才揭晓,给她写情书的人,竟然是她的外公。
外公想让她即便没有爱人,也不会丧失自信,依然拥有被爱的感觉,所以一直给她寄出所谓的情书。
在那批都市剧里,见不到一个催婚催育的大家长。
03
潘虹的角色也整天给女儿介绍对象,她的目的,也只是想让女儿体验爱情的美好。
霸道总裁和灰姑娘的模板,还要再过几年,差不多00年代中期后才流行起来……
所以也不会在两人打得火热时,空降一位“慈禧太后”。
扔张五百万支票,对姑娘说:请你离开我儿子。
《难得有情人》(1999年)里,姜武演的角色,父亲是个老革命,要从北京去上海看他。
姜武为了让老人开心,特地让同住的舒淇假装女朋友。
舒淇是个乡下姑娘,离过婚,带着个孩子。
72岁的老人知道后,摆摆手说:
结不结婚没关系,同居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有爱情。
因为“没有恋爱的婚姻是不合理的。”
他讲起一句伟人语录:中国的家庭都是凑合着过的。
还引用夫妻之间称谓的变迁,来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婚恋观:
以前叫掌柜的—屋里的;后来叫老公—老婆;都体现不出爱情。
还是从延安时期,兴起的叫法最好——“爱人”,这才是夫妻间最理想的关系。
总之就是要有爱,不要凑合过。
姜武和舒淇在旁边听着,一边若有所思,一边充满尊敬。
这就是我期待从这种题材里,看到的“都市感”。
不管年不年轻,都是浑身的潇洒劲儿。
不会出现《欢乐颂》里,那种阶级分明的友情。
没有无所不知的金融圈女神;
也没有无所不能的咨询公司合伙人。
大家都没钱,没背景。一边谈恋爱,一边商量着做小生意。
《难得有情人》里,一屋老友记。
有北京人、上海人、陕西人、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
刚开始,北京人姜武讨厌香港人谭耀文;
陕西人舒淇觉得他们这些南腔北调的都是坏人;
谭耀文和上海囡囡沈傲君谈恋爱,沈傲君父亲要求他必须会说上海话才同意……
吵起嘴来,总是拿“你大北京主义”“你大上海主义”来攻击对方。
互联网刚刚兴起。姜武和网友面基,一次见了好多个。
天南海北,哪儿的人都有。
有NBA十级学者;
有京剧票友;
有欧美流行乐活字典……
姜武才醒悟,自己这个“大北京主义”以前有多狭隘。
到最后,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还合伙开起了广告工作室。
那时的网络,打破了地缘隔阂。
让人超越自己的小圈子,见识到更大的世界,接收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和现在正相反。
(注:上文所有演员名,均指代剧中角色)
04
都市感还有一种更直观的表达,就是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我以前一直有个疑问,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世纪之交的都市剧都很洋气;而二十年后的同类型国产剧却莫名土气?
哪怕里面的人通身名牌,精心做了妆发;
开豪车,出入高档会所;
开口杠杆交易,闭口德沃夏克;
也丝毫没有都市感?
去年采访胡兵时,我还特地问了这个问题。
胡兵是最早那批演都市剧的演员,28岁时演的《真情告白》,比《上海之恋》的影响力还大。
他回答我的原话是:
「拍《真情告白》《粉红女郎》的时代,我们的服装,所有的一切是高于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准的。
现在很多现代戏的剧情、服装、化妆、造型等等是低于现在网络上的年轻人的水准,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土。
因为你们都比电视剧里的人物快了,怎么可能会觉得他时髦呢。」
「这也不能说是行业的退步。是因为他们(影视圈)就在自己的行业里待着,没有去体验生活。
你不体验生活,写出来的本子就缺少当下的生活气息。」
这次重看《上海之恋》,再结合胡兵的看法,我终于找到一个能自洽的答案了。
就是审美的大退步。
不只是妆发、服装造型,也包括美术和摄影的审美。
《上海之恋》开场,男主角立居被日本女友甩了,情绪低落。
边庭花陪他在东京闲逛了一整晚。
他们走入涩谷的夜景里;
边庭花还在街头KTV,唱了首《纤夫的爱》;
坐在东京急行电铁里,探讨理想和现实,哪个排在前面……
他们回到上海后,也是同款构图和运镜。
大部分都是外景。不是切场景用的功能性空镜,而是让人物融入进城市中。
人小景大,人物往往在画面中的一个角落,嵌在城市风景中。
他们在上海体育馆的餐吧里吃西餐;
站在海关大楼上接吻;
还在海关大钟下还模仿杰克和露丝,来了个上海版的《泰坦尼克号》。
哪怕是吃哈根达斯,镜头都要先拉远到全景,再摇到座位上的人。
不需要生硬的旁边,只靠镜头语言,就自然营造出了都市生活氛围。
前段时间看《三十而已》,王曼妮说自己喜欢有大露台的房间,能在上面看到上海的繁华。
但是全靠角色的台词来告诉你。
只拍了下王漫妮坐在天台上的场景。至于天台下面是什么,镜头连一个交代都没有。
现在的都市剧,大多是内景。
推动剧情全靠台词,非常静态,毫无生活气息。
再来看看《上海之恋》里,边庭花接弟弟放学:
一群家长站成一排,宁静突然钻出,爽朗一笑,冲弟弟招手。
很简单的戏,但现场调度,摄影构图,都非常讲究。
立居和他的情敌,开车行驶在路上。
能看出是真开车,旁边还有公交车驶过。
而不是现在惯用的方式,车子停在原地,只拍两人在车里的谈话内景。
立居的车,是街上众多车子的一辆,他们也是上海众多人的一个。
特别喜欢看剧里出现街头路人的一幕。
好像在告诉我们,大都市里每个个体都渺小又生动。
也许不一定全是审美的锅。
毕竟外景多了,各种协调拍摄工作就会复杂很多。
哪有让人物坐在客厅、餐厅、咖啡厅里没完没了地谈话省事儿。
小时候看这些“上海爱情故事”,对里面的爱情,半懂不懂。
只是好羡慕他们住的房间。
色彩鲜艳,打通成了大开间。
墙上贴着好莱坞电影的海报。
房间里陈设着各种有趣的小摆件、小玩具。
都拥有一个能看得到外滩的大露台。
那时国产剧的美术置景,可真是用心啊。
等我长到了王漫妮的年纪,已经没有这种能把自己代入到理想次元中的国产剧了。
所谓的都市元素,变成了富太圈、喜马拉雅包、贵族幼儿园……
和普通人的生活毫无关系。
代入感消失,都市剧就只剩下看热闹这一个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