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淡水和食物,人能在海上生存多久?三天?一周,或者更长时间?
笔者多年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至今印象深刻:电影里三个飞行员驾驶飞机横穿太平洋,因为机长失误导致燃油耗尽,飞机坠毁在海平面上,三人幸存下来,他们只有一艘勉强容纳三人的救生艇,没有食物没有淡水,却在海上整整坚持了34天,最终到达了一个小岛,三人获救。
如今,电影的名字已经忘记,里面的情节却依然清晰,面对几近绝望的困境,人类展现出的超乎自然的强大求生欲,极具震撼力。
原以为这样的“成功获救”的情节只会出现在电影情节里,或者说但凡影视剧,为了夺人眼球,多少会做一些夸张艺术的加工。试想,大海诡异多变,岂能是普通人类可以与之抗衡的?真实情况只会比电影里更加的恶劣。
但无意中听说的这个真实故事,却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
2个人,1个橡皮筏,24天,1000海里,这是两个普通中国船员的“海上求生记”。
一场纯粹“人祸”导致的海难
故事发生在笔者出生那一年,1986年6月16日,距今已有35年之久。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水手郭得胜和水手长张周生,家在广州,在同一家船运公司工作。
相较于其他海难,这次的事故纯粹是“人祸”所致。所有的不幸皆来源于一艘草草交付、质量堪忧的货轮。
关于这艘货轮,事情还得从中国与罗马尼亚的贸易说起。
罗马尼亚是与中国最早建立双边贸易的国家之一,两国贸易开始于 1950年。当时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遂两国的双边贸易采取记账方式。
事故发生的1986年,东欧正处在巨变前夕,国际形势变化万千,同属社会主义体系的贸易伙伴罗马尼亚更显得弥足珍贵,我国亦非常看重与这位社会主义兄弟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就是这一年,双方达成一项重要的合作,即罗马尼亚以记账贸易的形式为中国建设8艘货轮。
1986年1月,一艘叫“德堡”的货轮顺利完工,中方监造小组正式验收通过。一个月后,郭得胜、张周生和其他30几名中国船员奉命来到罗马尼亚的布拉伊位,将交付的“德堡”带回国内。
对常年漂泊在海上的他们来说,这只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航行,没有人为此过度担心,有的老水手甚至没有把这次航行放在心上。但当他们登上这艘显示“验收合格”的货轮时,瞬间不淡定了。
一眼看去,这竟是一艘可以称之为“锈迹斑斑”的“新货轮”。大概是因为气温低湿气重,刷漆之前船身上就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工人并未做任何处理就开始动工,导致船身上到处是铁锈,油漆刚刷不久就开始起皮,严重的地方甚至开始开始脱落。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船员们细细查看之下,更是吃惊不已。
大到机舱管路混乱、防水门密封不严,小到吊杆架焊点敷衍、吊装滑轮螺丝缺失,无一不在显示着这艘货轮存在着令人堪忧的质量问题。
在茫茫的大海之上,船是唯一可倚仗的生命港湾。显然,这艘载重5000吨,却质量堪忧的货轮根本无法承载这样重要的使命。
尽管船员们气愤不已,向罗方提出严正交涉,但在罗方一再搪塞和两国其他因素的考量之下,3月17日,“德堡”货轮还是承载着一众船员的担忧无奈出发了。
这注定是一场不顺利的海上航行。
货轮出发仅仅一个小时,就出了一次不小的故障,4月1日装完货重新从码头出发后,又发生了大大小小好几次故障,跳闸、罗经仪失灵等问题层出不穷,之后更是出现了轮机故障,货轮抛锚的大事故。
一路修修补补,耽搁了两个多月,货轮终于在6月份进入到了印度洋,从印度洋直插马六甲海峡,就能进入中国海域回到广州。
尽管因为轮船质量问题,一路过来磕磕绊绊,但郭得胜和张周生同一众海员一样,都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德堡”能勉强撑回国内。6月16日晚,一场突入起来的“停车”粉碎了众人的侥幸。
彻底失去动力的德堡轮,在风大浪高的印度洋像一片落叶被海浪高高抛起,又重重落下。很快,装载的货物开始移位,整个船身失去了平衡,开始剧烈晃动起来,倾覆只是早晚的问题。
船长绝望之中发出了求救电报,船员们都来到了甲板之上,穿好了救生衣,救生筏被艰难放下。很快,船身倾斜近90度,开始下沉。尽管大家有所准备,紧紧抓住了救生筏的绳子,但是沉船形成的巨大旋涡还是带走了绝大部分船员的生命。
最后,爬上救生艇的只有包括郭得胜、张周生在内的5个人。德堡轮彻底沉没,消失在印度洋的海水之中。
艰难的海上求生记,从5人的同舟共济到2人的相依为命
一望无际的大海,漆黑一片,仿佛能够吞噬一切。“幸运”生还之后,在勉强挤下5人的小小救生筏里,丝毫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面对生死未卜的命运,每个人都异常沉默。
更让人沮丧的是,他们没有一滴淡水,只有少量压缩饼干。要知道,在海上没有淡水,“活下去”就成为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最先振作起来的是水手长张周生。据他分析,德堡轮每天都会向总部报告位置,一旦失联会很快被发现,从而展开营救。所以最多一周,他们应该就可以获救。
他把仅剩的压缩饼干平均分成一个个的小块,每人每天吃两小块,以保存体力。至于致命的缺水问题,他也提出了唯一的办法:喝自己的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苦涩臊气令人作呕的尿液,一般人真心难以张口,其他三人也不例外。
最终,只有张周生和郭得胜捏着鼻子,强迫自己将尿液喝了下去。
时间很快来到了第四天,除了坚持喝自己尿液的张周生和郭得胜状况稍好一些,另外三人开始出现了严重缺水的症状,嘴唇干裂,两腮干瘪,皮肤也变成青灰色,一滴尿液也排不出了。这时候的他们,就算有了勇气喝尿液,也没有机会了。
第六天最为年长的副水手长浑身颤抖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救生筏上5人变成了4人。随后的两天里,救生筏上的另外两人:二副和一个水手也相继死亡。
短短三天,张周生和郭得胜接连失去了3个同舟共济的同伴,含泪将他们一个个沉入大海后,两人愈发沉默。此时的他们也已经被干渴折磨得几乎崩溃。
第九天,仅仅剩下了相依为命的两人。喝完最后一点少得可怜的尿液,面对依然空空如也、丝毫没有搜救迹象的大海,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剩下的两人,他们开始感到绝望。
夜里,半梦半醒间张周生梦到了3岁的女儿,正当他沉浸在拥抱着女儿的美梦中时,他被雨滴砸醒了。下雨了!绝处逢生!
他们的希望顿时被一场大雨重新浇醒,两人手忙脚乱地收集雨水,生怕错过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此后,每隔几天就会下雨,他们收集了足够多的雨水,彻底摆脱了缺水危机。但作为唯一食物的压缩饼干越来越少了。尽管一再小心翼翼,各种精打细算,第18天的时候,他们还是彻底断粮了。
此时,离他们沉船的地方不知道偏离了多少海里,依靠搜救已希望渺茫,他们只能自救。
包装纸、牛皮,木塞,他们把救生筏上能扒下来、可以咬得动的东西全部都吃光了。饥饿感让他们变得非常虚弱,两人瘫坐在救生筏两边,一动也不想动。
之后的几天中,除了郭得胜抓到的一只海鸥,和偶尔被风浪卷到橡皮筏中的小鱼,他们再也没有吃到任何食物,喝进去的水穿肠而过,排出来一点颜色都没有。两人都瘦得皮包骨,整个人脱了相,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24天下午5点钟,张周生和郭得胜已经奄奄一息,如果再不获救,那么他们恐怕难以坚持过今晚。他们躺在救生筏上一动不动,时而清醒,时而昏睡,只有偶尔对视的一眼,才得知对方还活着,即使有偶尔落在手边的小鱼,也无力放入嘴里,死神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忽然,一声汽笛声传入已经濒死的二人耳中,仿佛天籁之音。
强大的求生欲让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二人,奋力爬起,看到不远处的货船,用尽全身的力量同时喊叫了一声,成功引起了货船上当值的大副,他放下一只救生艇,将二人拉了上去。
这是张周生和郭得胜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1986年7月10日,二人重获新生。
超乎寻常强大的求生力量,来自于对生命的渴望
搭救二人的是一艘日本货船三井丸号。张周生和郭得胜也确实足够幸运,三井丸号最先发现他们时,停船对着救生筏观察了好久,还以为是一个空的救生筏,若不是那声离开前的汽笛,他们就会错失唯一的一次获救机会。
张周生和郭得胜被带进货船上的医务室,裹着毛毯昏睡过去,他们实在撑不住了。两人睡醒后,货船上的人给他们端来温热的牛奶和煮得软烂的稀粥。就这样调养整整两日,二人才逐渐缓过来。回想起在海上漂泊的24天,一切恍如隔世,那些如噩梦般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善良的船长和大副每日嘘寒问暖,在得知他们是中国广州船运公司的海员之后,货船立刻联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很快,“日本三井丸号在印度洋救起两名中国海员”的消息就传到国务院的相关领导人那里,中日两方都对此非常重视。
7月15日,张周生和郭得胜顺利抵达新加坡。在三井丸号的日本朋友精心照料下,他们已经可以下地行走,国内特意派了专人来新加坡对接,6天之后,他们终于抵达广州,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亲人。
从3月17日出发算起,他们的回国之路走了整整四个月,受尽苦难,九死一生,带来了德堡轮遇难的真相,让无辜殒命海底的同伴和其家属得以慰藉。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给了他们战胜死亡的勇气?
在会见交通部长时,二人详细说明了海德堡遇难的细节,他们说,自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回来告诉大家真相,告慰死去的船员兄弟,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张周生说,两次濒死之际,他都在昏迷中梦到亲人:有妻女、有母亲,是这些人给他坚持下去的力量。郭德胜亦是如此,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除却对真相的执念,想必亲人的牵绊也给了他们强大精神动力。
回到广州后,张周生特意去探望那些遇难船员的家属,给予安慰和帮助,聊表心意。此后的闲暇时光,也几乎都用来陪伴家人。历劫归来,他仿佛更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为了表彰二人不畏艰险,战胜死亡的顽强精神,交通部特地授予了他们一枚银质海员荣誉纪念章。
在希望渺茫的情形之下,在接二连三的灾难之后,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渴望,拥有超乎常人的强大求生欲,用尽全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这种精神值得推崇。这枚印章,他们当之无愧。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多年,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但他们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无论过去多久都不会被湮没,都会让人闻之动容。
真实的故事,远比电影中的情节来得惊心动魄,真实的英雄也远比电影中的纸片人更加弥足珍贵。
只有真正渴望生命的人,才会在悲剧中获得幸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