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汕头文脉·创想」锐意进取勇创新,潮音雅韵扬四海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实习生 文丽媛 通讯员 蔡闻燕 叶俊林

图/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汕头文脉》7月27日版面图

在潮汕这片广袤的沃土上,既有农耕文化的团结守望,又有海洋文化的锐意进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便是其中之一。

这朵“南国鲜花”绽放至今已有数百年。曾几何时,潮剧风靡一时,从黄发垂髫到耄耋老人多少都能哼上几句。近年来,潮剧更是重登话题热度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戏曲晚会》中,潮剧本科班学生就首登“春戏晚”,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展现潮剧的风采。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产品激增,人们娱乐方式的选择愈发多样。在此冲击下,潮剧的传承和发展近年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等问题。潮剧名家姚璇秋先生近日仙逝,人们在缅怀大师之余,也更关注潮剧如何解决好传承与创新这一重大课题。

系统化课堂培养传承人才梯队

面对潮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培养高层次潮剧青年人才,成为当下传承潮剧、增强潮剧影响力的破题之举。

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便是一个重要创新。去年,中国戏曲学院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建立“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这标志着潮剧艺术培养、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也是潮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非常开心看到潮剧年轻一代的演绎,让我看到潮剧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今年,潮剧本科班的学生首登“春戏晚”,我国当代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表示,全国这么多剧种之中,潮剧在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有一席之位,这是剧种自信的体现,对潮剧接下来的发展有鼓舞的推动作用。“看到青年人才的成长,我对潮剧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期待与动力。”

姚璇秋指导首届中国戏曲学院潮剧本科班的学生(资料图片)

“幸运!真的是太幸运了!我做梦也想不到,30岁‘大龄青年’的我还能有机会上学。”首届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录取学生28人,广东潮剧院一团的“90后”女孩吴嘉琳正是其中一员。虽已入学一年,但谈及被录取时的情景,吴嘉琳的欣喜之情仍旧溢于言表。

她告诉记者,在孩童时期,经常见到奶奶看潮剧,在潮剧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独特表演形式的长期浸润下,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当演员”的种子。“一句唱词都听不懂的我,时常幻想自己也能登台表演,该是件多美妙的事情。”吴嘉琳说道。

在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吴嘉琳和同伴们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一招一式愈加规范,对人物角色的塑造、艺术理论及戏曲历史,也有了新的了解与认识。

“守正创新”是吴嘉琳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对自己的要求:“我们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潮剧特色,也需顺应时代发展,在导演编排、舞美灯光,服装造型上,融入新时代元素,多元化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欣赏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让这项传统流行起来。”

当下,除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外,系统化、专业化的潮剧课堂不断增加。据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张鹰介绍,该校近年来陆续组织潮剧表演人才高级研修班、潮剧音乐伴奏人才培训班,成立潮剧潮乐名师名家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潮剧潮乐优秀人才,其在各项比赛中脱颖而出;与上海戏剧学院合办“戏曲表演(高起本)学历班”,这是潮剧历史上第一个高等继续教育本科学历班;从2021年开始,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实现戏曲表演(潮剧表演、潮州音乐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每年提供大专招生计划50名,即培养潮剧潮乐专业大专学历人才50名。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潮剧课堂

日前,在第13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由汕头文化艺术学校选送的潮剧折子戏7个节目脱颖而出,其中《闹钗》《下金山》《扈家庄》更是摘得三朵“金花”称号。翁广宁、林沛儒、章婉琪三位同学在2021年均荣获广东省第12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最高奖项“金花十佳”称号、第25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小梅花”称号,为潮剧艺术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互联网+潮剧”为传统艺术插上时代翅膀

培养充足的青年人才接力是推动潮剧传承的第一步,培养更广泛的观众基础是传承潮剧的恒久之道。诚然,要在当今多元的文化激流中立足,潮剧还应解决如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问题。

姚璇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潮剧的传承要继承与创新两手抓,寻找古老剧种和当今时代观众审美的契合点。

显然,在传统剧本和表演形式中融入现代元素,就是潮剧为自己打开的一扇新窗口。

据了解,在此前,潮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宋元南戏、明初传奇、本地人物故事等。而潮剧发展至今,新故事、新剧目早已不再局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广东潮剧院一团获得第35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的新编历史潮剧《绣虎》,在讲述历史上曹植“七步诗”所处的宫廷争斗历史中融入大量潮汕本土的地域性元素;广东潮剧院二团大型现代潮剧《望海潮》,将“侨”文化搬上舞台,把握时代脉搏、传递潮汕精神,勾起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浓浓侨乡情……

《望海潮》剧照

与此同时,潮剧的表演形式和应用场景也在升级更迭,现代先进的声、色、光、电打造的新舞台不断给观众带来更加多维的沉浸式体验。广东潮剧院一团目前正在筹划潮剧《东吴郡主》数字电影工程拍摄,以潮剧的形式讲好汕头故事、弘扬特区精神,为汕头建设区域文化高地汇聚起澎湃的精神动力;在汕头多个电视频道上,铁血一生、完全没有将“新冠病毒”放在眼里的佘太君,在孙儿杨宗保的劝说下终于打上了新冠疫苗,这种潮剧形式让人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群众喜闻乐见,打疫苗、做好疫情防护的意识也逐步增强……

不仅如此,“互联网+潮剧”的创新组合应运而生,“多个剧场”时代到来,使得市民群众了解、感受潮剧的平台不断增加。在汕头市文化馆的云上非遗讲堂中,就不乏潮剧主题的网络课堂,人气颇高;对于戏迷朋友们来说,除了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的“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广东潮剧院网络平台“云看剧”、“云逛展”等一饱眼福。

就在潮剧主动拥抱新时代的同时,年轻人们也在用自己新潮的方式为潮剧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活力。记者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获悉,趁着当前市场的“盲盒热”,关于潮剧主题的系列盲盒也在悄然开发。

据该校动漫专业组组长陈斯扬介绍,去年11月,该校动漫专业的学生杜萱梓和她的团队,以潮剧《陈三五娘》《柴房会》中的经典造型为基础进行盲盒玩具创作,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目前仅展出四名角色,但是主创团队还在筹备把这个主题和项目坚持下去,创作出更多潮汕人熟知的潮剧角色。“以时下流行的‘盲盒’形式,将潮剧用不一样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也是文化的传承,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陈斯扬说道。

潮剧主题盲盒

侨乡资源推动潮剧重新出“海”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很早以前,潮人离开故土,远赴重洋谋求生计。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潮剧跟随潮人的脚步枝蔓海外。如今,我们在关注潮剧创新传承的过程中,对于推动潮剧重新出“海”的探索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今年年初,汕头大学联合广东潮剧院举办的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开班,创新打造华侨潮剧教育和潮剧对外交流平台。该班由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先生担任班主任,邀请中国戏曲学院王绍军、中山大学吴国钦、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蔡曙鹏、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等一大批海内外文化界知名学者教授和潮剧表演艺术家,为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香港和内地的47名海内外学员授课,推动古老潮剧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承与传播。

与此同时,广东潮剧院新加坡潮剧传承中心、马来西亚槟城潮艺馆潮剧传承中心、马来西亚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潮剧传承中心、泰国潮剧传承中心正式设立。广东潮剧院依托多个海外潮剧传承中心,助力新、马、泰等海外剧团创排新剧目,解决海外剧团在潮剧传承传播方面面临的编剧、作曲等人才缺乏的困境。

“我们将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新中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培训展示基地,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品牌,促进潮剧艺术在海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做好新时代潮剧、潮乐文化研究传播工作。”在广东潮剧院新加坡潮剧传承中心的揭牌仪式上,新加坡南华潮剧社社长卓林茂这样说道。随后不久,广东潮剧院与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就合作创排潮剧《状元林大钦》。该剧是广东潮剧院新加坡潮剧传承中心落地的第一部戏,也是新马泰海外潮剧传承中心成立后的首个合作成果。据悉,该剧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新加坡“出花园”成人节公演。

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的多个潮剧海外平台是汕头做好新时代“侨”文章的生动缩影。在《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中,汕头提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好汕头故事等;在去年发布的《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汕头特别提出要推进特色传统艺术发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以潮剧、潮乐等为主要载体,推进与相关国际友好城市、海外潮人团体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

值得关注的是,《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切实将保护戏曲发展的有益经验吸纳上升到法规层面予以规范,完善潮剧传承发展的保障制度,力求破解制约潮剧发展的各种障碍,以高质量立法推动新时代潮剧保护传承。据悉,该条例是汕潮揭三市协同开展潮剧保护传承立法,首开国内文化领域和省内市与市之间就同一门类且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先例。

【文脉众议】

让潮剧跟随时代步伐前进

文/广东潮剧院剧作家 沈湘渠

产生于明朝的潮剧经历坎坷,筚路蓝缕,但弦歌不息一直走到新中国的康庄大道。在那灾荒的年月,艺人星散、敲着竹板卖唱,所到人家都会给予照顾。因为她诞生在粤东这片文化沃土,草根群众爱她、护着她;因为她发扬宋元南戏声腔艺术的特色,以潮州方言的声韵委婉缠绵唱出故事和人物,观众把听一段好戏视为一次艺术享受;她敢突破封建枷锁歌颂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敢在高台上为受屈的百姓喊冤,痛骂贪官污吏,甚至丑化嘲讽糊涂的封建皇帝……大俗大雅,是与粤东城乡民众联系最广泛密切的表演艺术。

同一切戏曲剧种一样,潮剧艺术的绵延靠传承,历代艺人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本事传授给下一代,在这个连续不断的接力过程中,行当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表现手段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当然,一些粗糙的和属于低级趣味的东西会被观众抵制和时间扬弃。一出《荔镜记》越唱越精彩,从明朝唱到今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近些年,以姚璇秋老师为首的老一辈艺术家无私地把《扫窗会》《梅亭雪》《芦林会》《认像》《闹钗》《刺梁骥》《柴房会》等等优秀传统折子戏和一批堪称经典的古装戏和现代戏,手把着手传给年轻一代。传德传艺,立竿见影硕果累累。

潮剧的艺术传承还扩展到海外,今年三到四月,汕头大学与广东潮剧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由姚璇秋先生担任班主任,把潮剧的表演艺术传给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潮剧表演团体和艺术爱好者。

近年来,遍布潮汕城乡的潮剧迷争先恐后组成票友会结社唱曲。他们自掏腰包求师学艺,经过不懈努力,有的已唱得有腔有韵,水平不亚专业演员。他们经常自发登上网络平台献唱,自娱娱人,成为一道百花争艳的亮丽风景。他们与坚持数年的潮剧进校园活动所培育出来的年轻观众一起,形成推动潮剧艺术发展的一个群众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样化的艺术为观众提供各种选择,特别是呈现在舞台上的快餐文化,加上电影和电视艺术高举“家庭影院”的旗帜进入千家万户,原先得天独厚的潮剧舞台表演一下子变成小众艺术。不止潮剧,凡受到挤压的戏曲都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手段争取拓展生存的空间,有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宽解,有的收效甚微。

潮剧从古代靠点松明火把照亮土台演戏到今天用LED电脑灯照明,已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竞争甚至生存的挑战。通过培养新人、继承发展传统声腔的优势和表演的个性、学习融合姐妹艺术的优点,不断壮大自己,一步一个脚印顽强闯过一道道难关。

我曾怀着好奇心两次进入美国纽约百老汇剧场欣赏音乐剧。是什么把世界各地那么多的观众吸引到这个地方,踏进入场券价格不菲的剧场,有的还是跨年度预定的票?是它大制作的布景与光怪陆离的灯光吗?是那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舞台调度吗?都是,都不是。百老汇音乐剧的最大吸引力是由世界第一流歌唱家扮演角色的独唱、多重唱和立体透明的合唱。是“人生难得几回闻”的天籁之音。这跟我们欣赏戏曲的声腔艺术不是同一个道理吗?古往今来,我国有多少诗人用最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在戏曲舞台上聆听到的歌声,那“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一类的形容往往会把读者带进那美妙的意境。达到一定境界的艺术和创造它的艺术家永远不会被冷落。

既要继承传统的声腔艺术,又要唱出时代的气息,既能在舞台上展示潮剧艺术的古典美,又能展现现代人物的英雄气概,那些朝这个方向勤奋学习认真实践的未来表演艺术家,和那些苦苦思索如何整理老传统、编写演绎新戏文、创造新程式的编导家,正在推动潮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