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肖战一口豆汁儿,登上泰国热搜第一!你眼中的豆汁儿什么样?

肖战可可爱爱,豆汁儿奇奇怪怪

肖战工作室发了一个日常见肖战的视频,视频里重庆崽崽肖战初次品尝老北京小吃。看到那一桌吃的不禁让人笑崩,豌豆黄、驴打滚儿、麻团儿、糖火烧、炸糕、面茶、豆汁儿~~~小室这是要整我战吗?谁家北京人会这样吃呢?难怪会写——这次是不一样的“加餐”日常,肖战打开味觉新世界。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看到吃传说中的豆汁儿那一堆“你小心啊,第一口不用太大”、“建议你小一点儿、再小一点儿”的前情铺垫和吃到嘴里的瞬间石化——“为什么是这个味啊”的呆萌表情,让人瞬间笑倒,战啊战,你这是让小室坑得有多苦?还要求生欲满满的找辙评价,于是我们收到了关于豆汁儿味道的别样形容:它很相像酸菜鱼的那个汤然后加了豆浆然后放了一天的味道

那是什么味道呀?酸的?馊了?可不正是豆汁儿的本味。于是他的小飞侠们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来形容——“虽尊然拒”,可以不爱,请别伤害,给每一个存在报以尊重的态度。

离开豆汁儿捧起面茶,有了珠玉在前的新世界味道,这个好像就比较让他能够接受,只是撇开麻酱拿起勺子大口喝粥的画面看哭了我——战啊,面茶不是这样吃的。

其实每一种小吃,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的地方,有的是味道,有的是吃法。

比如豆汁儿,喜欢的人会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就~~~

比如面茶,可不是棒子面儿粥哦,它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熬成糊糊淋上芝麻酱,咸口的~~~

而这两样吃食可不能动筷子动勺的文着吃,而是要趁着它们再“星河滚烫”的时候,赶紧地放在嘴边转着碗吸溜着喝,是个技术活呢,它们吃的就是一个热乎劲儿,趁热方知入味,不冷不热凉掉的,早已索然无趣甚至只剩一种怪怪的味道。

肖战可可爱爱,豆汁儿奇奇怪怪,看过视频不出意外,继肖战一场直播把自己和小玫瑰诺誓送上世界趋势第五的世界热搜后,肖战吃北京小吃再次登上世界趋势第四十、泰国热搜榜第一,新加坡第六,印尼第二十~~~看来七夕将到之际,想他的人不只是国内的虾虾啊~~~豆汁儿出圈了,我,我也尊重这这枚小吃。

小小豆汁儿里,也有人生苦与甜

那么出圈的豆汁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仙吃食?

其实它的历史很悠久,早在辽、宋就在民间大众化了。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北京一个粉房偶然发现发酵后粉浆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于是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

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就成了宫廷的御膳。可见,北京人喝豆汁的历史很悠久呢。据说每年旧历九月至次年立夏后5天,清宫御、寿两膳房都要制作豆汁,帝、后酒肉之余,皆饮豆汁儿以解油腻。咸丰帝梓宫回銮,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帝刚刚回到宫里,就向御膳房要豆汁儿喝。

有人会啊哦,原来豆汁儿这么高大上~~~其实豆汁儿并不高大上,它亲民的很,并且打破圈层,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不局限于民族(一般认为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也不拘贫富(旧时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儿则不足为耻)。

啊,说了半天,豆汁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看着灰灰绿绿的一碗,比较的颜值不太高。

说起来有点掉价,它居然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漂浮着就是豆汁儿。发酵后的豆汁儿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用小火保着温,随吃随盛。

不要看它其貌不扬的,还出身卑微,但却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C、粗纤维素和糖,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的功效。有富者不嫌之卑微,穷者不觉之价高的优点,旧时西服革履者与拉车卖浆者同桌共饮,并无贵贱之分,亦无贫富之别,还有思乡之魅,有人记载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仙逝前,喝完一口豆汁儿后,才乘鹤归去。

豆汁儿让喜欢的人放不下,也让不喜欢的人避不及,把喝豆汁儿说成是一种享受的大有人在,可第一次喝豆汁儿,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它:“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喝豆汁儿必须配切得极细的自制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说到这里你想不想尝尝呢?也许吃过几次之后你就会爱上它,也爱上北京这座古老又新生的城,这里有最美的风景,还有一个美好的人儿叫肖战,甚至还有一部话剧叫《豆汁儿》,你想来打卡么?

一直以来,豆汁儿被大家赋予了太多标签。在游客眼中它是京城必“打卡”的网红美食,在学者眼中它是北京文化的饮食坐标,在媒体眼中它是逐渐遗落的民俗符号……其实对老北京人来说,儿时豆汁儿就仅仅是一碗解暑的饮料那么简单,只是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才逐渐尝出了豆汁儿酸中带甜、甜中带涩的生活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