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潮汕人把包菜叫做“糕嘞”,所以它是高丽来的吗?

潮汕人为什么把卷心菜叫做“糕嘞”(ko-lê)?

乍一看,这个答案似乎不难找。在同样讲闽南语的台湾,卷心菜又叫高丽菜。高丽和“糕嘞”谐音,顾名思义,应该就是高丽(朝鲜)出产的蔬菜吧?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韩国,卷心菜被叫做——


在韩语中,卷心菜读作yang bae chu


yang bae chu?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因为这是来自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对于卷心菜的称呼:“洋白菜”。

——说了半天,“高丽菜”在高丽也是外来物种。

那么会不会和邻近的日本有关系呢?没有。

这种蔬菜在日本被称为——


日语中卷心菜读作kyabetsu


kyabetsu是来自英文cabbage的音译。

事实上,卷心菜的籍贯确实和高丽没什么关系。它原产地中海地区,特点是容易种、高产,又很好贮存运输(简直是优秀的蔬菜榜样)。


好种耐运输的优点,让卷心菜成为世界性蔬菜


至少在清代,卷心菜就已经传入中国,一些地方志把它叫做“番芥蓝”,并记载是早年由荷兰人引种进来的。

那高丽菜的名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1895年,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此台湾进入了日据时期。

当时的日本帝国积极推动南进政策,为了鼓励台湾人种植这种容易保存、运送的蔬菜,特别找了韩国的大力士来台湾进行推广活动,宣传这种蔬菜非常营养,常吃可以强身健体,有如吃了高丽参。久而久之,卷心菜就被称为了高丽菜。


卷心菜能让人强壮?


以上这个说法,是长期以来流传在民间和网络,一个关于高丽菜名称起源的故事。

如果这是真的,感觉当时日本政府的宣传思维真是相当现代。让人不禁联想到大洋彼岸另一种蔬菜的故事——


1929年美国遭遇大萧条,为了振兴农业,政府向民众推广栽种容易、生长期短又营养丰富的菠菜。

一开始因为有涩味,菠菜根本卖不动,著名的连载漫画《大力水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出来的,赞助的是一家菠菜罐头商……

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菠菜逆袭成功,掀起了一股席卷世界的热潮。

大力水手影响了全世界几代人,骗了无数小孩吃菠菜


都是套路。

根据史料记载,卷心菜在台湾的广泛种植,确实和日本人推动有关系。但这就是高丽菜和“糕嘞”这个名字真正的起源吗?


一个疑点是,如果因为日本人的宣传推动,而将卷心菜叫成高丽菜——那么这个名字,比较可能只是局限在台湾而已。

但事实上,“高丽菜”并不是台湾人的专属。除了潮汕人的“糕嘞”之外,新加坡华人所讲的福建话(闽南话)里,也叫高丽菜。

东南亚是卷心菜传入中国之前的一站。显然新加坡地区会更早接触到这种蔬菜。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个名字的来源还要继续往前追溯?

在卷心菜的老家地中海地区,它的拉丁文是“caulis”或“colis”。拉丁文是许多欧洲语言共同的母亲,卷心菜也在各个语言中演变出各种形式——


欧洲各国对卷心菜的称呼


其中,荷兰语kool的读音正是[kɔ: lə],看起来是不是和“糕嘞”(ko-lê)非常接近了?

17世纪的时候,荷兰人在大航海时代中崛起,把卷心菜带到了东南亚,随后又经台湾和福建,传入中国。虽然清代的官方文件把这种蔬菜叫做“番芥蓝”。但是民间直接就把荷兰文音译了过来。


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帆船


联想起上一期写到的檨(芒果),真的要感谢荷兰人为我们送来了这么多水果和蔬菜……

另外一个佐证是,在潮汕话中卷心菜是直接叫“糕嘞”,而不是“糕嘞菜”,说明这个词本身是就一个完整菜名。台湾人翻译成“高丽”,可能是为了避免误会而加上“菜”字吧!



顺便多说一句,为什么卷心菜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官方名字是“番芥蓝”,因为它根本和芥蓝就是亲戚呀。

卷心菜和芥蓝,都来自蔬菜家族的第一名门“十字花科”,甚至还是同属于“芸薹属”的近亲。它们外貌差异主要是来自于“结球”和“不结球”的区别。


左:芥蓝(不结球甘蓝) 右:卷心菜(结球甘蓝)


甘蓝の心声 ——

“我们长得不像,但我们真的是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