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面对面丨张德芬:爱自己,是给所爱的人最好的礼物

扬子晚报·面对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一部销售量高达500多万册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为张德芬贴上了“著名心灵作家”的人生标签。然而数年后,生活却让她“结结实实摔个大跤”。前段时间,她带着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和心灵话剧《遇见·小食空》来到南京,想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度过难关的“秘籍”:和自己成为朋友,别逃避自己的痛苦。请把幸福的选择权放在自己手中,遇见幸福的自己。

在微博中,张德芬不止一次纠正网友对她的称呼,“我是个‘张导游’,不是‘导师’,我是写人生攻略的人。”

采访拍摄非常顺利,在舞台上摆pose的时候,张德芬会自然地给摄影记者眼神和表情,几乎没有废片;录制采访视频时,她说错了两个字,立刻整句重新讲述,便于剪辑,让人不禁想起她简介中的第一个身份:曾任台湾电视公司记者、主播多年。

当过主播的张德芬,将专访安排在了话剧开场前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她还要化妆、给演员打气,预留时间让观众进场……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她的脸上出现任何慌乱或紧张。“芬姐”边拜托化妆师用自然一些的假睫毛,边关注到当晚即将上场的女演员没有戴耳环,随手摘下自己的耳环让她试试看。

这样从容的态度,和她心灵作家的身份倒是契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再版时,张德芬曾在代跋中袒露自己:25岁时,任台湾电视公司主播,年轻貌美,住豪宅开名车,有个名老公,但不快乐,她认为是“老公不好,找个新好男人,生个一儿一女,就一定会快乐起来”;十年后,这些都实现了,住在北京郊区别墅中的她又不快乐了,这次她认为是自己的事业出现了问题,虽然做培训顾问的收入相当不错,但“没有为一家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大公司工作,小公司舞台有限,不够排场”;场景再变,举家迁往新加坡,她进入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短短一年升职加薪,然而这一切以她患了抑郁症收场。2002年底,她辞去工作,全家迁回北京。从此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

就是这样一个“写攻略的人”,在2015年同时遭遇空巢和单身。在婚变、单身这一路上,她没有隐瞒,在各种文章、演讲和采访里坦诚相告。大部分人赞赏她的真诚和勇气,也有人质疑“心灵作家,怎么会离婚?”

张德芬从不讳言婚姻是她人生中最差的一个领域。“我对父母、孩子都比较潇洒,但是碰到男人的时候,我好像就潇洒不起来。”

从十八九岁开始谈恋爱,就没有空窗期。没想到兜兜转转数十年,如今越过山丘,已无人等候。如果说第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气呵成的很顺畅的带着能量的表达,那么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则是一部血泪史,被命运打得满地找牙混血吞之后的掏心挖肺之作。

2015年,当她的人生跌到谷底的时候,她开始直面亲密关系的问题。“亲密关系是我一直逃避去面对的话题,我把自己埋在跟对方的斗争纠缠当中,不去看我在这方面的缺失。我狠心地让自己去面对那个痛。那个痛有多痛?我一个人在房间里,蜷曲在床上,变成婴儿的状态,这样抱着自己。我开始不自觉地叫着一个人的名字,当然不是他的,叫的是我妈妈,“妈妈,妈妈……”我心里可能还是觉得妈妈没有以我想要的方式爱我。这种欠缺变成一个大黑洞,我一直都拿亲密关系去盖。”“我有欠缺,想在爱人身上弥补我的遗憾,对他是不公平的。”

过去三年的单身,给张德芬带来考验和培训的同时,也带给了她同理心。微博上天天有人留言问她,我跟谁分手了,多么多么痛苦。“我要是没有这些经历的话,我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种渣男一脚踢开就算了,我们女人啊要自立自强啊。我有这个同理心后,我会告诉她短期怎么做长期怎么做,把自己的亲密关系慢慢变化过来。当你自己改变的时候,有男人也好没有男人也好,你自己都能过得很好。对我来说,人生就是不断地变化和成长,如果你想一成不变的话,第一个,你会很痛苦,第二个,你永远都不成长,你这辈子不就白来了吗?我的人生是接受挑战,然后拿出勇气去面对。”

谈到孩子,“芬姐”表情轻松而愉悦,显然这是她游刃有余的领域。一双儿女,年龄相差一岁半,小时候儿子调皮女儿乖,如今双双出国读书后,反而是儿子和老妈更贴心。提到儿子在美国当她的“小代购”,张德芬笑得眼似弯月。

张德芬最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件事——女儿问:“如果我去穿鼻环,妳会生气吗?” “实在不好看!” “那我见你的时候会拆掉。” 果然吧,只是礼貌性的知会我而已。我只好也礼貌性的回复:“Thank you for asking(谢谢你问我)!” 张德芬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让一双儿女没有叛逆心地度过青春期。 “我做母亲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我有自己的权威和底线,所以孩子对我很尊重。但是我从来没有拿妈妈这个身份去强迫他们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或者阻挠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所以儿子和女儿对我没有怨言。”

爱到极致是放手,豁达地面对儿女,这一切都是父母“教”给德芬的。

“芬姐”的妈妈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不仅控制吃喝拉撒睡,还控制思想。而张爸爸是把所有存在感都刷在女儿身上的人,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说过“女儿啊,你一定要出人头地,爸爸一辈子的幸福快乐都在你身上。”前者是恐惧,恐惧这个世界不安全,怕孩子出事;后者是匮乏,也就是自卑感。被这样两种能量喂养大的德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希望他们不受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在女儿说谎时,在儿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时,她学着不把自己的恐惧放在他们身上,不以他们为荣,甚至也不求他们一定要花很多时间陪伴。 “他们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自己在走,需要我的时候,妈妈永远在旁边,永远都会支持你。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适时地退让,华丽地转身,我觉得这都是必要的。”

意识到和孩子和爱人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原生家庭关系的投射之后,张德芬这些年在修炼自己的同时,也在修与父母的关系。“其实我们跟外在世界的互动其实都是先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对父母也是一样。我如果觉得你的喜怒哀乐都与我有关的话,我会一直看你脸色,我一直小心翼翼的陪伴着你,你要怎么样,我都特别在意。对方知不知道?当然知道,知道后怎么样?拿乔啊。因为知道人性,所以我们划地为限。爱自己,让自己舒服快乐,是你可以给你所爱的人以及给你自己最好的礼物。但是那个舒服快乐并不是逃避现实,并不是把对方当成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的工具,那这个怎么样划分?从你周围人的反馈就知道。现在很流行心灵成长灵修,有些人修得很开心,可是家里人不开心啊,那就不叫做修行好。真正修行好的人,会把周围的关系都处理得十分圆融。”

这种对原生家庭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在她的新话剧《遇见·小食空》当中。80多岁的张爸爸也特地从台湾赶来,与女儿一道巡回演出。女儿演主角时,他坐在台下第一排正中间;女儿签售时,他去逛街买雨花石,并不需要麻烦工作人员特别照顾。对于老爸体贴,张德芬笑言是因为“我爸妈会偷看我写的书,看到我写他们,他们会稍微检讨一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南京大众书局河西店签售时,张德芬将读者提问环节变成了心理分析现场。或许这是研究心理学的人的习惯,但她诚恳的回答让一本正经甚至有些紧张的提问者都放松了不少。

“德芬老师,我刚刚买了您的三本书,放在膝盖上,站起来的时候掉在地上,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

“刚刚她站起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腿上放了书,然后耽误了她站起来的时间?没有。所以这显示了什么?你自己说说看?”

“我自己在意的事情,我以为别人也会在意。”

“对,而且把一些不必要的重担、责任、错误都背在身上,所以你的基本情绪模式是自责、愧疚。对待工作对孩子对父母对闺蜜,你都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就像我们身上长了一根愧疚的刺,不小心碰到别人了,就会产生愧疚的情绪。我们会认为是这个人的问题,其实如果你没有愧疚这个刺的话,没有人会让你愧疚。”张德芬拿了只笔在腰间比划着,模拟着那根情绪之刺。“所以每个人都回去看看自己,最重要的情绪特征是什么。这个情绪特征是会让你在生活中很不愉快的一个源头。”

以作家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张德芬,自信而幽默。做微信公众号、发微博、写书,如今还变身话剧总监制,接下来还计划带网友们组团出去玩,似乎应该非常忙碌。但其实,“我每天花很多时间锻炼,瑜伽啊,静坐啊,理疗,中医养身,工作对我来讲,是举重若轻的。”

心灵的淡定平和,投射在外,是“精神颜值”的提升,这是岁月时光在每个人身上刻画出的线条。作为一名女性采访者,与张德芬面对面,会不由自主地试图通过面庞猜测年龄,然而饱满的苹果肌、光滑的脸庞、瘦而不柴的身材,会让你瞬间放弃,完全不相信她自己在微博上透露的“已经超过55岁了”。

因而想起她“以玩游戏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的人生态度。“你来到这个地球上,就是来玩这个地球游戏的。你会有一些同伴们,你的存在也是在支援他们。像我就觉得,我自己的地球游戏,没错,我是一个心灵作家,但是有好多好多的读者,他们其实都是和我站在一起,一起玩这个游戏。可能我比他们玩得要先前一些,那我就写一些攻略给他们,应该怎么样通关斩将,让人生这个游戏玩得更快乐,更顺当。这也是一个非常激励我自己,让我能够每天都能够生气蓬勃地工作的一个很大的动力。

快问快答:

问:母亲、女儿、畅销书作家、心灵作家,哪个是您认为自己做得最成功的?

答:畅销书作家,因为书的确畅销。对于做母亲和女儿,我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并不满意。但是你如果去访问我父母和儿女,他们都至少会给我打个八九十分或更高。

问:你觉得现在都市人最焦虑的地方是什么?

答:工作和亲密关系。

问:您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最致命、最具破坏性的行为是什么?

答:占有欲,我觉得几乎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都是由此而来,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占有欲,同时管理它,就会改善很多。

问:漫威教父斯坦李最爱在各电影中客串,以路人甲的身份幽默亮相,纾缓激烈紧凑的剧情。我发现《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个台湾女子在北京开了电影工作室,曾是电视新闻主播,也是您给自己安排的客串角色吗?

答:可能是吧。我那时候在北京做了一个读书会。

来源:扬子晚报 记者:王睿 摄影: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范俊彦 编辑:张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