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学习型社会,呼唤学者型教师——德州二中张文刚远赴南洋学习有感

学习型社会,呼唤学者型教师

----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有感

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德州市第二中学 张文刚

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是山东省教育厅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战略工程,是山东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山东省教育厅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素养的名师名校长,组织遴选了部分名师名校长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笔者有幸首批入选,开启了远赴南洋的学习之旅。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却能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新加坡重视教育的一个关键举措是重视国民阅读。在新加坡婴儿出生时的产妇叮嘱事项中,就包含着“如何读书给婴儿听”的内容指导。新加坡政府也提出了“生来就是读书,读书就是邦德”(Born to Read,Read to Bond)的阅读口号。为了创造阅读的物理空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简称NLB)以国家总馆-社区分馆的运营模式实施建设和规划,目前NLB拥有一家国家图书馆和26家公共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又包括3家区域图书馆和23家社区图书馆,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助力阅读的图书馆网络体系。新加坡以社区图书馆为空间平台、以“书”为阅读介质、以“阅读交往”为互动方式的社区交际空间是实现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的实践表征。

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样离不开注重学习的国民,而我们的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主力军更应该具备阅读习惯和教育素养,教师应该是学生群体的楷模,也是学习的引领者、示范者。一名教师要拥有丰盈的精神、优雅的气质和较为高阶的认知,离不开大量知识的积累,而阅读就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

市场上的书繁杂无数,相当一部分书为了促销在封面上用鸡汤式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当我们买来翻开一看,才发现只是空喊号子、夸夸其谈,没有多少真知灼见。这样的书不但对我们没有大多的作用,还浪费了我们的珍贵时间。那么教师读那些书呢?

一. 读“有用”之书

自己正在某个领域展开研究,肯定会遇到比较多的困惑,也会急于了解相关理论和问题的前沿状态。这时可以就自己需要知道的方面展开阅读,在阅读中实现问题的解答,在解答问题中促进阅读。这样阅读既可以推动研究的进行,还能带来阅读的良好体验;不仅突破了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体验,还能促使自己不断从理论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

研究问题会激发自己对某一领域的探索欲求,同时激发出自己对某一主线问题的阅读需求。这样,阅读便会是自然而然的事。在阅读实践积累之后,效果领域的研究会有较大程度的推进,阅读习惯也会伴随良好的阅读体验而逐渐形成。

二.读“有趣”之书

如果自己没有着手研究的领域,也没有非常想了解的某些问题,也就说没有较为强烈的阅读需求,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的较为感兴趣的书籍阅读。无论是以古文、古诗为代表的统文化,还是论述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的哲学书籍,都可以开启我们的阅读之旅。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心得等方面,可以定下计划,多长时间看完一本书,阅读完一本书自己有哪些体会、心得。

阅读的计划和体验会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存在感和幸福感,美好的心理体验由此而生,成为我们阅读的动力。有阅读兴趣在导引,我们的阅读就不再枯燥无味,不会成为每日的负担,不会成为只有通过坚持才能完成的痛苦之事。

三.读“难懂”之书

我们只有给自己一些压力,才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成长。给自己定下一个任务,逼着自己阅读一些自己毫无兴趣又略感畏惧的书。看看自己不感兴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文本呈现的陈述方式不懂,还是文本的逻辑顺序不懂?是书的结构编制不懂,还是知识储备不足而不懂?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己也会从某种程度上知道自己的未知领域,了解别人的表达方式。这些都将使自己对知识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上进之心和学习之心。

既然难懂,就要迎难而上。只要懂得了一件事、一个人甚至一个词,都会推动自己认知结构的发展。在读“难懂”之书的基础上,重新给自己定位。看到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激发起自己的斗志,这对于自己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知道了读什么书,那应该怎样读书呢?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该怎样读书。

一.带着问题联想读

无论作者心中如何装着读者,其编著的书籍也是他(她)自己认知的书面表达。而我们又带着自己的认知基础来阅读,一定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有当我们有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也才有了读书的效果。

如何能更加明晰的读出自己的心得呢?

我们都做过英语阅读理解的题目。英语阅读理解一般都是选择题,想想当时你是怎么做的?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全文然后看文章后面的题目吗?如果用的是这种方法,除非你的记忆力很强,否则会感到费时吃力、效率低下。有时候会因为个几个单词不认识或几个句子不理解耽误了时间。但如果我们用的是先看文章后面的题目、根据题目回到原文去找答案的方法,我们阅读的速度将大大的加快。因为我们是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需求有目的的去搜寻对应的部分信息的,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对信息进行全面检索。读书时我们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看看书中怎样回答,能带来怎样的启发。阅读过程中,将书本中陈述的内容及时和我们已有的经验比对,看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本质一样,哪些让我们有新的认知,等等。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我们的认知结构不断地更新,读书的效果也会得到及时的巩固。

二.带着追问批判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然每一位作者都是带着自己的理解来写作,那就意味着其阐述的主张都是一家之言,不会是不能变更的真理。所以,作者都会说“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之类的话语。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式-----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对于书中提出的观点,我们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要不断地问“为什么”。作者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充分吗?逻辑严谨吗?作者主张一件事的话语逻辑有问题吗?我们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吗?我们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下的论据是什么?

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不是和作者唱反调,更不是做一个怀疑一切的愤青,而是在追问中寻找作者话语的逻辑关系,感受作者的话语方式与话语风格。我们这种“对着作者阅读”的方式,会让我们较为快速地提炼出作者话语系统中的观点,让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书籍。

三.带着任务讲解读

阅读一本书前,要给自己一个任务,限定读书时间,读完后要讲出自己的心得,有机会就为别人来讲感受、讲理解、讲评价。如果开始不习惯,就写一个读书心得,列一个心得提纲,对着镜子讲给自己听,和同事聊天时就讲给同事听。

每讲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注意收集别人听讲后的反馈,及时捕捉能带来新的思考火花。较为熟练后就脱稿讲给别人听。讲给别人听,可以是很随意的聊天的形式,但是要讲得有内容、有结构、有质量。

四.带着舍得约取读

一本书就像一首歌,有铺垫背景,有高潮精彩。如果从一本书中学到了一个本领应用于实际生活,那是巨大的收获。爱因斯坦曾说过,读书时要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然后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所以阅读书籍时,要学会大胆的舍弃。善于舍弃无病呻吟之语,本身也是阅读能力高的体现。对于书中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要反复地读,甚至围绕一个问题同时阅读多本书。看看它们之间论述的立场和角度,然后横向综合、纵向分析,提炼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教师注定一生要与书为伴,教师注定要成为精神丰盈的群体。这不仅是品质的升级,更是时代的召唤。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迎接学习型社会、学习强国的到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