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郝杰
4月20日,2020春季全国纺织园区视频调研会继续进行辽宁专场。由于纺织服装产业是丹东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辽宁纺织服装产业的缩影。此次调研重点聚焦丹东市,来自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丹东市工信局、东港市政府、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领导,以及纺织服装企业代表介绍了当地园区和企业应对疫情的情况,园区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困难,以及应对措施。
中纺联主要参会人员:
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峻
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进军
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处处长白丽敏
辽宁主要参会人员: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
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马永国
东港市副市长冯刚
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吕文学
丹东防护用品出口占全国约15%
纺织服装产业是丹东市的传统优势产业。2020年,丹东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44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41户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1%。东港市具有“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的荣誉称号。目前,丹东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1个核心基地、3个基础园区的整体空间发展格局。1个基地是防护纺织制品产业的核心基地,3个基础园区是指以恒星精细化工公司为龙头的振安区纺织化学品园、以优耐特纺织品公司为龙头的振兴区功能纺织面料园和前阳服装加工区为基础的成品加工园。已形成包括纺织助剂、防护功能面料、防护纺织制品等产品链条的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成衣等完整生产体系。
近年来,丹东市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从单一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向既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又主动打造自主品牌的转变,整个产业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
2019年,丹东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约24亿元。丹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马永国介绍,自年初疫情爆发以来,丹东市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响应号召,紧紧抓住国内外防护用品短缺的契机,纷纷转产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不仅保障了丹东的疫情防控需求,而且为辽宁和全国的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部分防护服出美国、欧盟、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丹东防护用品产量占辽宁全省的80%,出口量占全国的约15%。
谈到丹东纺织业面临的问题,马永国说,问题主要一是产业仍在低位运行,同质化现象严重,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拉动作用不突出;二是自主品牌建设弱,出口以贴牌为主,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四是智能化程度低。
对于下一步打算,马永国说,要做好规划,把纺织服装产业从传统型向时尚现代产业型转变。鼓励技术创新,做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品牌建设,从OEM向ODM、品牌营销转变。促进丹东纺织业向千亿级产业迈进。在防护纺织产业方面将紧紧抓住契机,培育壮大丹东市防护纺织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工信部门支持建设应急产业基地。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丹东市将进入下一个从大到精,创建区域防护用品品牌的阶段。鼓励企业继续研发新产品,扩大防护用品的适用范围。政府将加强引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设应急产业基地,通过搭建防护用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集产业内的人才和技术,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公共问题,提升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用工成本低是东港产业发展优势
东港市拥有“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称号,201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130户,比2018年增加20户;产业用工2万人,比2018年增加2000人;完成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10%;外贸出口额6871万美元,同比增长36%。16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9.9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9.2%。东港市纺织服装产业平稳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边境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在短期内具有优势,此次疫情转产防护服,得益于用工稳定。
东港市副市长冯刚介绍说,受国内外疫情影响,截止到3月末,有102家企业复工复产,复工率为78.5%,同比下降10%;产能利用率为72%,同比下降15%。其中19户规模企业累计产值2.2亿元,同比下降28.4%。有18户企业获得了隔离衣生产资质,转型生产防疫服装,但由于原材料供应、市场订单、贸易出口等因素制约,以及国内相关行业正在洗牌,部分企业只是少量生产或已停止生产,所以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就业、投资等领域相对平稳,土地、房屋、融资等生产要素成本总体稳定。对于潜在风险,冯刚说,一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不足问题何时能够解决不确定。二是外贸订单减少和出口受阻受限何时能够缓解不确定。三是防疫服装发展走向不确定。
对于下一步发展,冯刚说,2020年,东港将积极参考借鉴中纺联、省协会为东港量身定制的产业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点围绕招商引资、品牌提升、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宣传推广、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工作,推进东港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丹东高新区今年产值预计增长50%以上
丹东高新区是辽宁省防护纺织产业集群。以生物基尼龙56纤维加工企业-优纤科技(丹东)有限公司生物基材料为龙头,以防护纺织品产业集群为支撑,重点发展军用防护、安全防护、户外防护、医疗防护等功能性纺织产业和建筑、纳米等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联合总后军需所将生物基尼龙56项目列入全军和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截止到2019年末,拥有纺织服装加工企业20余户,目前丹东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以防护纺织为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集聚优纤科技、斯凯奇、大安防护、波司登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构建了由原料、纺织到服装加工的完备产业链。截至2019年底,丹东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
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吕文学介绍,2020年,丹东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建设项目增加,企业生产规模和能力扩大,纺织服装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年产值将比2019年增长50%以上。园区闲置厂房几户每周都有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前来洽谈租赁。疫情期间,丹东高新区发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作用,全力加工生产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一季度,已经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加工企业2户,另有正在洽谈的投资亿元以上纺织服装加工项目2户。
谈到问题,吕文学说,一是规模以上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较少。目前,丹东高新区仅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加工企业2户,占整个园区纺织服装企业不到10%,产值占比也不到25%。缺少规模以上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特别是缺少具有较大规模的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二是纺织服装产业物流成本较高。目前,丹东高新区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由于原材料购进、销售渠道较远,交通运输成本较大,造成物流成本较高。三是企业发展缺少资金。由于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规模较小,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信用等级较低,在没有信用担保机构分摊贷款风险的前提下,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给他们,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企业的开工率、发展规模和创新投入。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园区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四是拥有自主品牌企业数量不多,部分企业为他人做“嫁衣”,采取贴牌代料加工模式。部分企业专业和管理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并且在岗人员年龄趋于老化。同时,纺织服装专业学术带头人、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更是奇缺,人才的流失和断层严重制约了丹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对于园区升级发展的举措,吕文学谈到,将以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以丹东运动户外纺织服装产业为龙头,以军民融合为切入点,打造运动户外、纺织防护服装产业链条,推动域内生物基纺织新材料、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绿色环保印染、面料、柞丝绸面料和运动户外、纺织防护服装等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快速发展。以新型纺织和面料的生产和开发为重点,延长健全产业链形成纺织服装业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中国生物基尼龙纤维产业基地”、“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
外贸订单减少,企业自主品牌逆势增长
新龙泰服装实业有限公司是丹东重点的大型服装加工型企业,拥有美国斯凯奇公司休闲运动服装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研发、生产和终端销售权,该公司董事长是从新加坡来丹东打拼30余年的服装企业家邓飞雄,他在调研中说,服装产业在丹东整个工业中占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外籍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效果好、产业升级有成效。他希望政府主导进一步打通南北物流通道;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特点,保持竞争优势;大力招商,吸引大品牌入驻,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当地企业要走出去,打造区域品牌。
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2004年3月注册瑞沃尔品牌,目前由代工模式转入自主品牌运营。董事长钟玉贵介绍,受疫情影响,外贸加工订单减少了1/3,但自主品牌国内销售不降反增,特别是公司加大网上销售力度,采用直播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还紧跟国际流行趋势,瞄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人们日益高涨的户外运动需求,加大高端品牌服装研发力度,研发设计滑雪服、防晒装、冲锋衣等产品。并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公司生产的菲尼克斯品牌滑雪服,分别被挪威和日本国家滑雪队选定为专用队服。
丹东华洋服装有限公司专做运动休闲外贸,总经理于文福说,疫情以来外贸订单全部取消,公司已经转产防护服,市场销售情况很好。疫情结束后,公司也将从事防护服生产,全力做好产品,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专家支招,希望丹东纺织业上新台阶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认为,丹东是辽宁省纺织行业的重点地区,特别是疫情以来,丹东防护服生产企业在辽宁最多,产量最大。辽宁70%是出口企业,疫情造成外贸订单取消、交期无法保证、面辅料积压等问题,但不少企业从中也看到了转型机遇,利用长期给日本、韩国加工优势,通过上下游企业互通,转型给国内品牌企业加工。同时,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带动产品销售。
应对危机,王翀认为丹东要利用边境劳动力优势、产业链完整优势、纺织服装院校人才优势,打造丹东“双名城”:东港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丹东高新区防护纺织产业名城。协会积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互联网短视频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服务。
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处处长白丽敏认为,丹东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基础,政府积极扶持,企业家拼劲足,行业协会服务到位,产业提升空间大,在本次疫情期间表现突出,建议下一步要加强与全国产业链的互动,取长补短,密切产业链上的合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丹东合作、投资。同时积极推动本地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培育自主品牌,突出品牌效应。
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进军说,疫情以来,行业经历了复产复工、外贸订单取消两个阶段,外贸企业困难很大。丹东纺织产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有优势,不少企业转产防护服,整体上丹东纺织产业疫情以来表现良好。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辽宁上游石化企业多的优势,夯实供应链基础;二是针对龙头企业少的问题,研究如何做好企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生产向新零售、新业态转型,利用新媒体做大产业。三是打通南北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四是政府对企业智能化提升提供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峻总结,丹东纺织业近年提升很大,特别是疫情以来企业及时转产防护服生产,产品结构变化,给企业带来转机。此次疫情给未来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变化,丹东产业发展有很多机遇。要研究丹东产业如何定位,产品要有针对性,区域品牌、优质制造等优势如何发挥,还要发挥边境劳动力成本优势。目前行业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希望丹东纺织业能借助“十四五”上一个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