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名媛杰米·蔡(Jamie Chua)正在挑战#FallingStars#。
在如今这个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上,不少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也变得稀松平常。
在朋友圈刷到豪宅、名车、奢侈品、超大游泳池的短视频,就算是再见多识广的网友,都会不争气地点进去,看看这家伙到底在作什么妖。
每次看到这些炫富视频,我恨不得马上屏蔽他们的朋友圈,然而指尖不听使唤,最后还是给他们点了个赞。
即使多不爱看,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否认,炫富潮是越来越猛了。
最近,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揭示了朋友圈的炫富视频产业链,只要买家花20元,就可以独家定制一条炫富短视频,视频中甚至还可以加入买家声音来以假乱真。
炫富视频素材主要是为了提升朋友圈形象。图片
提升个人形象成为很多商家宣传自己炫富视频的重点:选择海外豪华旅游短视频能塑造自己经常出差的事业成功形象;选择首饰、鞋子、化妆品的摆拍视频又能表现自己精致的一面。
听起来,仿佛朋友圈拥有了炫富视频,人生就像开了滤镜,谁都看不见那个屏幕后还在为生活苦苦挣扎的自己。
全民炫富时代来临
穷富差异千百年来一直存在,只是过去信息不流通,我们只能通过文学作品、电视剧、电影窥探富人阶级的生活。
学生时代看的电视剧,从《绯闻女孩》、《继承者们》到《小时代》都是围绕着富二代的生活展开,故事开始的标配都是复式别墅、仆人管家、玛莎拉蒂或者兰博基尼。
明明还是学生的主角们,穿着价值上万的衣服,总有参加不完的派对,日常活动除了谈恋爱就是争遗产。
看着这些纸醉金迷的生活,观众心里面还是很清楚这都是文艺作品,炫富是为了符合主角的设定、衬托剧情发展,只有各位列文虎克们才会研究道具服装的价格。再怎么富贵,主角的生活也只是虚构的作品,离观众的现实生活还是很遥远。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富人的形象透过网络上的照片、视频变得真实起来。国外真人秀《与卡戴珊姐妹同行》和《比佛利山庄富二代》就把炫富当成生意,把富人的生活拍成节目,全方面地暴露在观众面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节俭的美德和不露财的说法,但是,正如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圆桌派》里说的,中国发展实在太快,整个社会都在为经济增长做贡献。大家都觉得钱赚得越多,人就越成功。
高速转动的社会让我们都变浮躁。图片来源:《圆桌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引导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平民化的炫富潮开始了。
到高级餐厅吃饭,必须拍照发朋友圈,否则就跟没有来过一样。外出旅游,住个五星级酒店,赶紧发个定位告知天下。
即使买不起名车,省吃俭用还是能买下一个二手名牌手袋,几支大牌口红,给自己增加底气。
渐渐地,很多我们花出去的钱都不是为了商品本身,而是花给别人看的。大家都像是突然赚了几个亿的暴发户,不断炫耀着自己“提高了好几倍的生活品质”。
要花钱给别人看,内容就越简单粗暴越好。照片配文干脆单刀直入,只有一句“看看新买的手表”“这辆车价值多少钱”,或者直接拍一段手抓钞票漫天挥洒的10秒短视频,那场面别提有多刺激。
单从消费、生活形态来说,现在越来越多人都买得起“象征有钱的物品”,谁是有钱人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
社交平台短视频app上一眼望去,全是过去高不可攀的名牌,感觉用户每月收入每人都破5万。
如今在抖音上搜索“炫富”,很多排前列的视频都有几百万点击。小学生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炫耀自己两千块的笔盒,更有网友表示还在上小学的表妹已经会跑到自己买的卡宴里面拍抖音了。
模仿小学生炫富的“友军”视频,原视频已删除。
炫富的成本越来越低,在“眼见为实”的网络世界里,短暂地拥有也是拥有。
奢侈品二手买卖、名车租借、酒店摆拍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还有最低成本的作假办法:购买假的炫富视频。不少卖炫富视频的网店年收入近百万,制作视频成本也很低,这生意基本都是暴利。
国外也有类似的操作,只不过没有提供假视频的网店,所以装富的都是技术流。一些卧底博主也亲自尝试“装富挑战”,有人在家里利用修图和视频剪辑软件把坐在绿沙发上的自己移花接木到一架私人飞机的头等舱上,假装自己的环球之旅即将起航。
这么荒唐的装富挑战竟然都轻易成功了,还收获了无数点赞和评论,大家都在问“是不是中了彩票”,却有极少人会去质疑照片视频的真实性。
视频博主Byron Denton把自己“嫁接”到私人飞机上。/ Business Insider US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以节俭为美德的中国人,虽然很少谈钱,但是对金钱财富一直都是又爱又恨。
大部分人痛恨那些过着奢华生活的有钱人,却又很想成为他们。在炫富视频下面的留言普遍都是一半羡慕、一半痛骂,骂完了还是默默点了关注,想要看看之后这个博主还耍什么花样。
再怎么不喜欢,我们还是无法移开看向炫富的目光。
富人的生活比普通人的精彩有趣多了,我们普通人的每天日程就是上班回家,两点一线,而别人的生活却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
“富人”的字典里没有上班,只有姐妹间的精致下午茶,剁手买买买。她们的苦恼是今晚的派对穿什么衣服,她们的快乐是每周一次搭乘私人飞机的环球游行。
购物是快乐的,也是罪恶的。图片来源:unsplash
有钱人的快乐,我们想象不了,但却总有一些相通之处。我们喜欢收集复联的电影票,富人喜欢集齐全套奢侈品,虽然价值相差很远,但我们还是可以安慰自己收集的本质差不多。
炫富只是大家都想做,而没有条件做出来的事情而已。每次看着炫富的视频,即使再讨厌,还是会不由自主张开嘴巴,心里默默发出啧啧感叹。
我们还在为几百块的“车厘子自由”努力的时候,看见了别人在为了价值几万的包包吵架,就会幻想自己发财之后,也可以随便把几万元丢在地上,心里还挺爽快的。
而且这种代入产生的满足,不只是你我,连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也一样。某团队给小孩子播放今年年初抖音上的“炫富挑战 rich boy check”投稿作品。
孩子们都是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看着这些视频,没有特别反感,还会连连惊叹。“我的天哪,这个人有自己电影院,我也很想要啊”“这是我妈妈想买的车,真的好酷”。
外国小孩对抖音上炫富视频的反应。图片来源:b站截图
每一个炫富博主后面,都有一群寄生在他们照片视频背后的普通人。通过看看炫富的视频,感觉自己不是观众,更像是他们的朋友,陪着他们在餐厅喝82年拉菲,在买菜前还要想今天开奔驰、兰博基尼还是法拉利。
这种寄生在别人生活里的自我满足,完全是单方面的,就像每天在网上搜索偶像最新消息、对着屏幕微笑的粉丝。明明自己还在吃泡面,却能获得“就当我吃了视频里这龙虾”的愉悦感。想成为富人的愿望,促使我们不知不觉对这些炫富视频越来越着迷。
看炫富视频,至少瞬间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有钱,明天就不用上班追赶KPI了。这种不用钱的短暂快乐,不知不觉就看了一个小时,实在令人上瘾。
他像不像正在朋友圈看炫富视频的你?图片来源:《夏洛特烦恼》
炫富是场规矩透明的网络游戏
爱看炫富视频的观众们对于发送者来说,就像一道给发球者练习的墙——什么球都可以接住,然后回弹。久而久之,炫富、观看评论、再炫富,就变成了发送者的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
一百多年前,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提出“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人们通过购买象征富人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
在一百多年后,“炫耀性消费”的功能已经变得不同,拥有一些奢侈品也未必能显示财富。但是显摆炫耀的人仍然能通过美化自己的网上形象,展示更理想化的自己,以此来获得网友的关注。
这辆车不属于这个男孩,他只是路过富人区的街道,快速俯下身和路边的豪车拍了个照,然后把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图片来源:Lauren Windle
不少批评言论表示,炫富视频不能完全代表我们对富人生活的印象。想想也知道,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精英,应该都在为了财富和生活奔忙,哪里有空发炫富视频。
据国外商业杂志报道,这些人的钱都花在“无形消费”上,比如教育投资。
美国私立小学的平均学费就是一万美金左右一年,相当于两个香奈儿小牛皮经典包,更别提其他花费了。
私立学校正在变得越来越精英化。图片来源:pixabay
还有花在其他人看不见的微小之处,比如订阅专业财经杂志、吃有机食物、定期去健身房。这些精英可能手里有好几套房,还开豪车深夜去吃个大排档,拍照反过来显示自己亲民。
所以,在网上炫富的人们也明白,和富人之间的鸿沟,不是炫一下新出的限量版鞋子就可以跨过去的。炫富,炫的不是富,只是一个令自己看上去更厉害、更有趣的人设。发出来想看看别人的反应,图个开心。
事实也证明,在社交网络上炫耀真是一个简单快捷的集赞方法。普通人的朋友圈也就只能在旅游那几天得到比较多的赞,在抖音随机查看几个用户就会发现拍收藏品的视频通常都是高流量的,炫步数的、炫成绩单的、炫自己女朋友煮饭厉害的,都比不过炫富。
前段时间网上盛行的“炫富挑战”。图片来源:@宋泽晨sean
无论是月入几千还是几万,无论以何种方式炫,网上是“金融才俊”还是“旅游达人”,这些人最终都是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的。
当然,拥有八成财富的少数人只是少数,大部分在网上冲浪的都只是普通人,还在天天幻想着“如果明天中了五千万,我会用来干什么”。
网络本来就是一个大家逃避现实的虚拟世界,炫富只是少数人的自我精神安慰,在评论里面一起找茬逗趣才是正道。
“其实真正的有钱人是很低调的,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就拿我来说,虽然我经常骑个破自行车上街,但谁又会知道其实我家里还有一辆电动车。”
(来源:新周刊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