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斑驳古旧,蕴养了懿美。
车马扬起喧嚣,遮盖了心语。
匆匆来去的人,缓慢衰老的宅。
时光消逝了年月,却生下一颗急迫的心。
寻古,就是慢一点,
再慢一点。
1.
美酝酿了一幅画,取名“新圩古宅”。
一座桥横联鹭岛内外,
也将生活的节奏拉长、变慢。
一路山色黄土交织星点翠绿,
车载广播说着“一封家书”的故事。
父亲郭德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
“芸芸众生富贵贫寒,不是谁都可以傲视乾坤,
其中有命有运,要知因果懂善恶,
我儿且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
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期望。
一如此刻。
有人在清晨出发入市,
便有人在清晨离市寻古。
寻时光带给古宅的温怜孤美。
新圩古宅,位于翔安区北部,
是离厦门岛最远的一处村落。
享“北有山东蒜,南有古宅蒜”的美誉。
原以为古宅村必是嶙龇栉比的盛美,
落地才发现,大部分古厝已经消失,
高立的现代建筑穿插其中。
但是,
走近那一栋栋古宅,
你又会发现一些事。
正是这些残存不多的古宅,
才让我们窥见的时光最久远,
也对窥见的美好更敬怜。
泥土、瓦片,碎石、成石,
搭建了遮风避雨的方寸居所,
更筑成一个家庭,一段精神。
我们路过的每一寸泥瓦,
是对建筑的欣赏、历史的探究。
走出的每一步心情繁杂,
是对家乡的驰念、儿时的缅想。
每座家宅,都有自己的故事。
是古老的箱盒,
值得盒藏一切贵重、有意义的物品。
面对神秘未明的古宅,
我只能停留在外部欣赏的基础,
无从了解,更怕没机会了解。
这种情绪损伤了探寻的心脉,
蹒跚了前进的步伐。
2.
故事是阿婆手里的咖啡,等你来品。
善良的故事,总有缘分指引。
路途中偶遇两位阿婆,她们满怀热情,
携领我们重看古宅。
这一次,
不再是路边的凝望,而是深入的抚触。
抚观被历史木裂的结构,
感听被沧桑隐蔽的人文。
宅前石碑是官阶象征,
古宅村走出了全同安唯一一位解元。
这份荣耀就像门前矗立的官碑,
与古宅同生共荣,永恒不销。
古旧的屋檐圈围蓝天,
像历史用古宅作杯,斟满美意,
只等我们酌享一口。
原以为这杯美意便是结束,
却不知故事应当一杯未尽,
又满一杯。
寻常人家,多为来客送上一杯清茶或白水。
其中一位阿婆却在邀请我们去家小坐时,
准备了咖啡与面包。
如此的差异美,
是古宅中的新奇体验,
也是城市中的别样回顾。
交谈中得知,阿婆的伴侣是一名华侨,
名叫黄胜发。
祖辈年轻时生活在新加坡。
是以一家人用咖啡作待客之礼。
曾经的古宅山高路远,未经发展。
相比现今的宽阔大路,
那座名为“龙涎桥”小石桥,
则是印刻下更多痕迹。
石桥拥有百年历史,
每一处磨损都是古宅人的记忆。
而这座“记忆之桥”的缔造者,
就是黄老先生的爷爷。
老先生的爷爷回乡后,
为大众便利,自费修建了此桥。
由于当时的国内还未完全普及钢筋水泥,
所以这些材料皆采购自新加坡。
在“龙涎桥”完工的同时,
家财精力也在数次往返中被消耗。
回顾时代艰辛,
老先生的爷爷能有此精神,属实让我心满敬佩。
或许是古宅的屹立与保护,清扬的家风传承至今。
因政府需要,
黄老先生就将门前的一百多平土地无偿奉献。
这是黄老先生的心气阔达,也是对祖辈的精神传承。
“当初的经济条件不那么好,
爷爷都能拿出自己的钱为大家做事儿,
我只是让出一块地,并没有什么。
我们不要计较太多,要常怀敬念之心……”
我突然明白,
其实阿婆手里的咖啡,是故事。
是古宅人的故事,也是古宅的故事。
故事最后,
阿婆送我们到此行初遇的古宅参观。
原来这座古宅,就是黄老先生的祖屋。
走进古宅大门,我感慨万千:
来时立门外,是今生凝睇过去。
去时站屋内,是古旧注望未来。
3.
当力量消失,妍丽也层层褪下。
走上石桥,
就像走进古宅人的过往。
它比来时的陆地更低、更原始,
就像历史总藏在深处,只有向下,
不断向下,才会寻见。
寻见小桥流水,不急不缓。
像一条血脉,
流着,留着。
我们是流着的人,随着流水远行。
他们是留着的人,随着石桥留下。
留下的人,才最是深爱。
古宅就是一位佑守乡土的父亲。
行无言,爱真切。
石桥是它通往外市的脚,
宅院是它留覆旧美的心。
用自己的节奏,与流逝抗衡。
纵是悲戚满怀,也不言片语。
一如乐享天伦的旧时,
喜笑不展,只把祝福幻成色彩。
隆饰家户门庭,点慰赤子之心。
当强盛的力量逐渐消失,
鲜妍也被时光层层褪下。
是风霜雨雪为古宅画上皱纹,
我们随皱纹延展,越走越远。
也是花草人月为古宅披上孤清,
我们随孤清略袭,越远越想。
希望你我,都能够成为照亮尘埃的一束光,
照亮古宅。
继续聆听它低吟过往。
摄影 | 闽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