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冯仑:默哀、讣告与悼词

封面图|《集结号》

文|冯仑(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4 月 4 日上午 10 点,我站在窗前,默哀三分钟。窗外汽笛长鸣,喇叭呜咽,所有行人都停下来,肃立、默哀。电视里也在直播各地的悼念仪式。此刻全国所有人都在举行悼念活动,哀悼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受难同胞。

三分钟过后,我依旧沉浸在肃穆的心情中,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过去几个月中的一些画面,终于跳出来八个字:「缅怀,然后坚毅前行」。

这八个字,也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表达的意思。我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里这样写道:「风雨过后,生活还将继续;逝者安息,生者自当坚强……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攻坚克难,更加勇毅前行。」

我觉得缅怀逝去的人,目的是激励活着的人,让活着的人意志更坚强,对未来更有信心,更好地前行。


01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想到一件事情:生者和死者的关系。

我们对死者的态度,实际上,时时刻刻都是为了活着的人。我们要通过种种缅怀、悼念的仪式,来给生者制定一个活下去的规则和未来前行的方向。缅怀和悼念的仪式,历史上很早就有一套成熟且完整的做法。长期以来,这套仪式都被特别重视。

当逝者离去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通过表达对逝者的态度,来表达「自我」,同时也強调逝者对生者生活的指引。

我最开始注意到这件事情,是在八年前。当时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政府学院读书,每次坐飞机往返时,我都会翻一翻飞机上的报纸。其中有一份报纸叫《海峡时报》。除了新闻,《海峡时报》的副刊里有很多讣告。

新加坡报纸上的讣告

讣告,是在亲人逝去之后,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亲友的文字。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地方,讣告的表达非常精准,也非常严格。

老中国的讣告的开头有固定的格式,会说,「哀启者:先夫/严/慈谁谁谁恸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也就是说,逝者家人哭着的时候,通知大家这件事情。

对父亲的称呼,是「严」或者「考」,对母亲的称呼,是「慈」或者「妣」。在写逝者年龄的时候,也都会尽可能地用虚岁,多说一两年的样子,以表明逝者生活很好,寿命长。

还有一点,写到逝者临终的时候,都会强调「子女随侍在侧,亲视含殓,正柩夷于堂,尊礼成服」,也就是逝者离去的时候,子女在身边;之后逝者被安置于棺中时,子女也都在旁边。之后,按照一定的仪程完成一系列隆重的仪式,「尊礼成服」,这套仪式就结束了。这段话之后,讣告才通知什么时候、在哪开追悼会,在哪祭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死之后,对死者遗体的整饰、哀悼、埋葬、祭奠,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一套完整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其实不光是中国文化如此,信基督教的人,在讣告中也有一套规制。去世不叫去世,叫「蒙主宠召,安返天国」,也就是说,「上帝把逝者叫走了」。然后「活了多少岁」也不说「享年多少岁」,而是说「在世寄居多少年」,意思是,这个人现在去天堂了,之前在人世间走了一圈,总计多少多少年。这也是一套说法。


02

讣告的写法,实际上表达了一种主张,一种价值观。比如,对老年人,对长辈要尊重,是中国的孝道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发讣告之后,办追悼仪式,追悼会之前要出殡,出殡时路上的披麻戴孝,体现的都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孝道文化的遵循。

当然,现在,开追悼会已经比较简单,没有那么繁复了。但表达的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只不过,这个表达方式掺杂了一些现代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要素。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一个朋友去世,我去参加他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他的家属放了一首他生前特别喜欢的俄罗斯音乐。他的家人大概是希望用这样一首他喜欢的曲子,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大腕》|有时候,葬礼会循着逝者的喜好而别具一格

之后,这个朋友的灵柩从屋子里抬出来,送去火化。大家也都跟着走出来。在门口的时候,我看到有人拿着吹奏的乐器,还拿着一个小本,凑到大家跟前问,「要不要再奏一个歌曲?」

我很好奇,就问,「怎么这个地方还有点歌的呢?」

这个演奏者就告诉我说,「这边经常有人来点歌,你不想用这样的方式送逝者最后一程?!」

我问,「在这儿一般都点什么歌啊?」

他说,「点得最多的有三首。第一首叫《其实不想走》。」

我说,「这个挺合适。第二首呢?」

他说,「第二首叫《真的好想你》。」

我说,「这也合适,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第三首呢?」

他说,「第三首歌叫《走进新时代》。」

我心说,「这个算是生者和死者达成的共识。都要朝前看,走进新时代,这也是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人对逝者的态度,无论是在古老、久远的传统社会,还是开放以后的新社会,我们在追悼会上表达的,都是借助逝者对生者未来做事暗示某种约束或提供一个规则。


03

追悼会上总是要念悼词。我发现,悼词很不容易写。尤其是逝者有官方的身份时,悼词通常由组织写,会有严格的规格和讲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而让我感到难过,或者说遗憾的,是我干爹的悼词。我干爹去世的时候,我刚好在美国出差。得知他离去的消息,我伤心泪流,然后赶紧和同事、同学联系。我们想给我干爹写一个悼词,而且憋着劲,绞尽脑汁,想把这个悼词写好,以表达我们对干爹的情感、爱戴和褒扬。

在我回国前,几个同学还费了很大的劲,给干爹准备了一套当时不流行的中式寿衣。我回国以后,我和一个师兄一起到医院的太平间把干爹的遗体接出来。看到干爹的遗体时,我们发现,他的衣服已经穿好了,是一套规规矩矩的中山装,于是跟老干部局的人说,我们想给干爹换上我们给他专门准备的中式寿衣,结果直接被拒绝。

他们称呼干爹为「马老师」,他们说,「马老师是党员。是党员就要穿我们这样的衣服,不能穿你们那样的衣服。」我们觉得很沮丧。

开追悼会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准备的悼词掏出来,想用我们的文字来表达对干爹的思念和爱戴。但是老干部局的人冷冰冰地递过来一页印刷好的稿子,说,「悼词已经准备好了,就照这个念。」

我一看,这个悼词是一个标准悼词,有一个「谥号」,比如说「优秀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接下来是简述干爹的经历,再下来的文字是,「特别是他在离休之后,还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如何,最后,是一句「我们要向他学习。」然后悼词就结束了。

一个标准格式的悼词。这个标准格式,体现了政府、党对干爹这样的工作人员的褒奖。同时也是一个对所有其他人的约束,明确号召大家要朝这个方向去做。

然而,我当时一闪念:组织、社会,终于把我那豪放不羁、个性张扬的干爹,在最后一刹那变成了一个「标准件」,变成了一个「套中人」,变成了一个组织所希望的标准干部。我觉得,这就是现实,但也是道理。对逝者的所有的这些安排,都昭示出对生者的约束和对未来的活动方向的指引。

《葬礼》|葬礼上往往也展示着人世百态

我还看到过一个资料,有一个国家,200 多年间换了几十任总统。每一次选举上来的新总统,都要在上任之后的一年之内完成一份「作业」,那就是未来他去世之后,葬礼怎么办?他们称之为「葬礼计划」。在他提交的这个「葬礼计划」中,请什么人、花多少钱,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这样一来,200 多年,历经几十任总统,这个国家从没有因为葬礼和悼词的偏差,使人们对国家的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是造成观念上的混乱,从而使国家的国民能够始终如一地坚信他们建国者的最初的价值观和信仰。

我有个同学,也很有意思,他的父亲是个大笔杆子。有一次他跟我说,「我爸最会写的是悼词。」

我说,「你爸是这么大的一个报纸的头,社论、通讯应该写了很多。怎么会专写悼词呢?」

他说,「我爸只给一类人写悼词。有一段时间,部队里某个级别以上的一些人,他们的悼词都由我爸来写。因为他几乎知道每个细节,对某个人的评价,对某个人的后人的激励方式,他都能写得非常精准。」

所以对一个逝者的评价,不是讲给逝者听的,因为他已经听不到了。最重要的,是让活人知道,我们倡导什么,主张什么,遵循什么。

国外还有一份小报,主要内容就是登讣告,而且在这个国家,写讣告成了一个职业,有人专门做这个事,就给普通老百姓写。写讣告挣钱不多,但是相对比较专业。也和中国的讣告一样,会按照一个套路来写,也使国民遵守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所以,从这一点上说,中外是共通的。

现在,我们对待逝者的态度,体现的是要尊重生命,对生命的过往加以肯定。在褒奖逝者的同时,对生者、对未来有所约束,有所指引,希望人们在这一基础上更加有所作为。这就是默哀的意义,也是默哀所期望的结果。


本文系冯叔新作《避疫六记》之五:《悼亡记仁》的第一篇。

过去两个多月里,冯叔和大家一样,为了躲避疫情,宅居在家。从繁忙的工作中闲下来,读书、写字、健身,和家人一起做饭、喝茶、撸猫……冯叔把这些闲暇中的点滴和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写成若干篇文章,命名为《避疫六记》。

此前,我们已节选推送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欢迎关注冯仑风马牛,阅读这些章节。


图片来自网络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