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养画眉,文人养绣眼,
太太小姐养鹦鹉,公子养百灵。”
中国人自古就有养鸟的习俗,
上自宫廷内苑,
下涉文人雅士、平头百姓,
都以养鸟为乐。
清朝京城有句俗语:
“贝勒爷手中三件宝,
核桃、扳指、笼中鸟!”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
那些提笼架鸟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养鸟离不开鸟食罐。漂亮的鸟食罐能为鸟笼增色,这也是养鸟人炫耀的资本。一般鸟笼中最少配有两个罐,一个盛食,一个盛水。别看鸟食罐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集制瓷工艺、绘画技艺、审美观于一体,既具有实用性,又有收藏价值。
鸟食罐的形状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水盂式等;其制作材质除了珐琅、紫砂、竹、木等外,一般以洗濯方便的瓷质为多;釉色有青花、粉彩、墨彩、单色釉等;装饰图案则有山水、花卉、鸟虫、人物等。
小小一个“鸟具”却浓缩了无限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手艺,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历代发展
据江苏镇江考古发现, 东汉 永元十三年墓就曾出土有黑釉鸟食罐;福建厦门华侨博物馆收藏品中,有一件唐代北方瓷窑烧制的白釉鸟食罐。
南宋 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鸟食罐
据史书记载,瓷质鸟食罐在南宋颇受养鸟人的青睐。南宋人爱养白鸽、鹦鹉等鸟类,文献中有“东南之俗,以养鹁鸽为乐,群数十百,望之如锦”的记载。
宋 官窑鸟食罐
不光如此,宋代的几代皇帝都嗜好养鸟,宋徽宗自不必说,对于宋高宗,史书上也有“好养鸽,躬自飞放”的记载。他在宫中养了100多只鹦鹉,而喂食或盛水的鸟食罐是必不可少的,且多为龙泉窑精制的官窑。
元代青瓷鸟食罐
与宋代龙泉窑比,元代龙泉窑鸟食罐底部已由宋时的尖底,逐渐演变成圆形底足,器身也开始变矮,胎、釉均稍变厚,质地明显变粗,釉色也不甚青翠,变为青中闪黄色。
明宣德 青花瑞果纹投壶式鸟食罐
明代鸟食罐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的龙泉窑仍在继续烧制,器物的胎釉较元代稍薄而精细,器型亦与元代略同,但较矮浅一些,呈水盂形。 在青花器物中出现了腰鼓式、元宝式、水盂式等多种形式的鸟食罐。
明宣德 青花瑞果纹投壶式鸟食罐
其间以宣德时的制品最佳,其造型美观,釉质肥润。所绘青花,使用当时由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料,图案花纹颜色深浅不匀,时而出现一些结晶斑,颜色深者呈蓝黑色,且下凹深入胎骨,抚之有凹凸不平感。浓艳的青花色调,晕散于胎釉之间,与精美的器型浑然一体,其风格厚雅之至。
明宣德 青花瑞果纹投壶式鸟食罐
几年前,曾有一款明代宣德年制作的青花鸟食罐在澳门拍卖会上亮相,最终以360万元高价被一新加坡人买下,造就了“器小而价贵”的拍卖神话。
康熙 青花缠枝寿纹鸟食罐
清初康熙、雍正两朝,瓷质鸟食罐的烧制承继了明代遗风,多仿宣德时款式,浑厚古朴之风犹存,亦间出奇意。
雍正 青花寿字纹鸟食罐
乾隆、嘉庆时,鸟食罐的生产有所革新。其明显的特点是,质地莹洁润透,器形隽秀典雅,工艺精细巧丽。品种以青花为主,也不乏粉彩等其它彩瓷。器型除仿制宣德时形式外,还出现了月牙形、浅圆形等新的款式。
乾隆 珊瑚红描金山水鸟食罐
道光、咸丰时,由于养鸟娱乐活动日益盛行,鸟食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在器物的造型上又出现了方形、圆形、花口形、六棱形等多种形式;在彩、釉品种上也有一些新的突破,如常见的白釉、青釉、蓝釉、绿釉、黄釉及青花、粉彩及斗彩等;此时制做的鸟食罐精品,大多造型灵巧,具有胎壁薄、釉质润、图案精美的特点,耐人赏玩。
民国 粉彩花鸟鸟食罐
民国以后,瓷器生产出现了衰败趋势。养鸟之风亦随之偃息,瓷质鸟食罐无论在胎、釉纹饰及制做工艺诸方面,也一失往日光彩了。
更多鸟食罐欣赏
现如今,鸟食罐已不是简单的实用器具,而是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手艺,彰显着艺术魅力,传承着华夏文明,鸟食罐里的雅兴风情更是让人迷恋。
总而言之,
鸟食罐是我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门类,
不同时期的烧制技术和时代风尚
在鸟食罐器物上都有反映。
这既是瓷质鸟食罐本身的演变史,
也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小小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