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个生活节奏很慢的地方,扬州人没事也喜欢遛个鸟啥的,在扬州教场就有个雀笼巷,瘦西湖边还有个花鸟市场。遛鸟就得有鸟笼,在扬州的花鸟市场,一提起鸟笼的制作,那些卖鸟的玩鸟的养鸟的都抢着告诉俺,说扬州有个宫廷鸟笼的制作大师,他就是这位王玉生王老先生。
王老已经年近七旬,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40多年来,他一直专注制作和复原宫廷鸟笼,历经20多年的苦心钻研与制作,16只早已消失的宫廷鸟笼,已经被他一一复原。而他的雀笼传统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了扬州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几年前的杭州西泠秋季拍卖会上,他的一只象牙雀笼被国家博物馆收购珍藏,王老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这一殊荣的雀笼工艺大师。
王老有着非常传奇的人生经历,据他讲由于他父母生下来的前几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他出生才仅仅8天就被家里送到了扬州的大明寺出家,成了寺院里年龄最小的一名小和尚。还俗后,长相英俊帅气的王老又被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世椿教授看中,成为了同为扬州人的张教授的专职人体模特,看看王老年轻时多帅啊......
鸟笼一开始是养鸟的,就是供那些观赏鸟活动和栖息的场所,明清时期为迎合那些王公贵族权贵们的需要,各类能工巧匠云集而至,制作出了较高技艺水平的鸟笼,鸟笼也慢慢的成了一种可观赏的文玩。而王老每制作一件宫廷鸟笼,既修复了一段历史、一段记忆,也“复活”了200多年前的清朝宫廷鸟笼制作技艺。
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工作关系,王老接触到了一些旧时宫廷鸟笼的图纸,他将这些图纸搜集起来,经过40余年的时间,王老共搜集到了十几张宫廷鸟笼的图纸。因为这些图纸上的鸟笼早已没有了实物,为了能够复原这些失传的鸟笼,王老用了20年时间,潜心制作复原了16只各具特色的鸟笼。
王老说他早年时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加之孩子在上学,曾将他做好的普通鸟笼拿去销售,只是那些鸟笼用料都不考究,制作一个花不了多长时间,一个鸟笼也就卖两三千。后来王老开始做宫廷鸟笼,据王老讲,一个鸟笼的制作全过程,分别要经历选料、下料、刨方、画线、打眼、锯、锉、雕刻八个过程,而且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因此现在他制作一个鸟笼通常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而且工序上都是精益求精。
王老不停从柜子里拿出一个个鸟笼给我们观赏,这些鸟笼大都是养画眉和绣眼的,飞檐翘脚、雍容华贵,鸟笼秉承宫廷鸟笼的风格,取材考究、做工精细,多用象牙、金银,以及紫檀、红木、黄杨、酸枝等珍贵木料。这是个老红木的鸟笼,制作它花了王老整整三年多的时间呢。
王老告诉我们:他希望将他的鸟笼制作成艺术品,所以在复原宫廷鸟笼的过程中,他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看看王老手上的这个鸟笼,里面的内饰可谓是华丽之极,鸟儿洗澡的地方是按照比例缩小版的战国时期的马槽,里面还有5000年前的玉琮缩小版......
前几年,在扬州的一个全国工艺品展销上,有个北方的工艺大师带来了一件用象牙雕成的卧在一片菜叶上的蝈蝈,并夸下海口:“扬州人绝对雕不出来”。为了给扬州工争一口气,王老买了两只蝈蝈,还在乡下抓了一只青虫回来,仔细测出了蝈蝈各部位的长度,同时还观察青虫和蝈蝈的动态,他最终按照原样大小雕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蝈蝈和青虫,就放在这个高30厘米的鸟笼里。
1991年,王老制作的一只雀笼,被新加坡收藏家买走,2011年在国内拍卖会上竟然拍出了120万元的高价。尽管现在他做的鸟笼被国内外收藏家重金求购求收藏,但老人制作的鸟笼都是“非卖品”了,都是将来要留给扬州的,王老说他希望能够一直到眼睛看不见了,手不能抬了才会停止制作鸟笼,而他制作这些鸟笼不为其他,就只为扬州非遗留下一些实物资料。
年近70的王老现在最着急的就是时间总是不够用,他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没有休息日,好在现在他带着几个徒弟,和时间赛跑的同时,他还要将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照片上是王老最近准备用3-5年时间制作的一个鸟笼,真心希望他能早日实现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