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的夜

另一个城市

走出自己习惯的生活圈,才知道自己生活在多少层限制之内。才知道“朋友圈”(熟悉的生活圈)之外,世界的多元与不同。

像孩子一样去新加坡

一直都知道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很快,现在更知道自己是一个喜爱尝试新事物的人,所以,喜欢往外走。每每出行,就会像打开新世界大门一样,先“哇哦”一声,用好奇的目光扫描各式各样的人,然后一点点地去体悟这些映入眼帘的不一样。

在飞机上读杂志的时候就是这样,“这是……”,“Oh,bear”,“新加坡的Laksa与马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像个孩子一样的表现。见过较为奢华的装饰,是澳门的威尼斯和巴黎人,大片大片的地毯铺满了你能走到的每一个角落(一直认为地毯的清洁老贵了)。而去到新加坡,看到樟宜机场第一眼,它就刷上了我心目中最佳机场的排行榜首。

室内的景观随处可见,赏心悦目。我只想问把森林和花园搬进机场,防蚊虫措施够吗?毋庸置疑,这都不是问题。来往的人走走停停,到处拍照留念,一点都不匆忙。在寻找Jewel的时候,看见有一群人瘫坐在按摩椅上,玩着手机。还有一个角落,都是小朋友,他们安安静静地坐着看动画片,周围没有家长。我第一反应是问同事这些设施会收费吗。同事说这些都是for free,所以她很喜欢在新加坡机场里过夜。走哪都是很舒服的体验。

大学里老师曾给我们讲到过新加坡,“亚洲四小龙”,“十字路口”,怎么怎么好。实地体验,新加坡果然不负虚名。但我惊叹的是,无论是室内的装置还是服务设置,都让人有一种“宾客至上”的舒适感。

新加坡的夜

威化饼夹雪糕,那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只见老爷子灵活地按照客人的要求,在砖块大的雪糕上一刀一片,夹进吐司片或威化饼干内。我点了一个芒果口味的,付款前后,队伍后就排了好多的人。同行的同事都不吃,却力荐我尝试,说那是新加坡孩子从小的回忆。喜爱甜食的我,在拿到雪糕后莫名满足。

舔著雪糕在Orchard街头游走,意外遇见了在街头弹唱的两位小哥哥。他们对面的阶梯上坐了不少的行人,他们聆听、拍摄,极其享受这样子的露天演出。二话不说我也加入了观众区,而前文那个“极其”其实是用来表达自己的。

遇见他们时的背景音乐是Kodaline的这首《The One》,最记得清楚的那句歌词是“You make my heart feel like it's summer”。回到酒店后在网页上搜了好久才找到这首歌,带着耳机听了好多种版本的,但都不及小哥哥唱得动心。

新加坡的温度跟深圳差不多,但是夜晚却要舒服得多。至少不会让我感到燥热,也不会让在街头游走的我大汗淋漓。穿梭在各品牌门店的人们对这环境看起来也是满意的,三三两两慢慢地走,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微风。相比之下,树上的鸟儿反倒是热闹不已,叽叽喳喳个不停,声音赛过盛夏的蝉鸣加蝈蝈声。我以为鸟儿们是集中在一两棵树上,和隔壁树的邻居闹翻了,正在吵架一样的。但其实路过的每一棵树上,一波又一波的叽叽喳喳没完没了,好吧可能鸟妈妈集体在训孩子。繁华的商业街道上,能听见这么吵嚷的鸟叫声的情况,在国内还真是没遇见过。

新加坡是真的舒服,要是一同前行的是好友而不是同事,那就更好了。

新加坡的人

那天走进便利店,“I want a phonecard”。英文刚出口,店员问我,“要买哪种?”当时觉得口语无用武之地了。

新加坡的人,大多数都会讲普通话,大多数人还会讲福建话。小印度一带我没有去,但是走过路过,入耳的大多数都是我听得懂的华语、福建话以及粤语。所以新加坡的同事讲话的时候,我才完全区别不出他们的口音是吗?是的。直到回来之后,自己讲话也带个“咧”,“呀”语气词,还有点台湾腔才反应到。(反应迟钝的我~)

但是,讲华语的新加坡同事有时讲的话也不能完全听懂。在Satay By The Bay (Satay,沙爹,烧烤;Satay By The Bay,类似夜市大拍档的地方)吃夜宵的时候,新加坡同事让我去买一种饮料,饮料名我不会念。店老板还老忽悠我买他们家的Bandung (Bandung, 班东,玫瑰花露加牛奶和炼乳调制的饮料。喝起来味道怪怪的,网上形容说是香精味道,但是我能接受啦,因为它是甜的。这种饮料的颜色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无敌芭比粉色。)

(我从网上找了张图参考一下)

因为是出差去的新加坡,白天正常在新加坡办公室上班,只有七八点以后才能够四处走走,感受这个城市的不一样。SC说不能带我在新加坡玩,但我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新加坡的夜景。走走逛逛那么久,对于新加坡的体验,也确实多数产生于这个城市的夜景。但是我翻遍手机,发现少数的几张旅行照,竟然都是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