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西漆器,惊艳了日本首相

今晚21:20广西卫视 播出《八桂漆器 千年传承》

八桂漆器千年传承

2019年夏天,在桂林漓江的一艘游船上,来桂考察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夫妇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它们是中国古代漆器家族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支,也是广西古代漆器品种中唯一恢复制作的珍贵文化遗产——天然胎漆器。

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

至少在八千年前人们就已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涂在木制器物表面,就能给它们镀上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

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汉漆文化的繁荣,直至明清达到顶峰,数千年来,漆器从日用之器到无用之美,一直承载着中华文明中的雍容华贵,与瓷器、丝绸共称为“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

庄子《人间世》:《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认为有时候无用之用恰为大用,而后人将之进一步拓展为“无用之美”,意为有时候日常有用或者看似用处不大的事物之外,还可以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发现。)

【桂林漆器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伯杨】

这是老一辈喝酒用的,它很简单的工艺,就是把竹筒锯出来,然后蒸过,然后再定型,定型只要它不开裂就可以在上面刷上生漆,刷漆以后可以保存几百年不坏。

现年只有43岁的王伯杨,研究漆器已接近20个年头,送给鸠山夫妇的竹根杯就出自他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漆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受价格低廉的现代化学漆冲击,传统漆器逐渐从国人的生活中消失。待王伯杨外出闯荡近十载回到家乡桂林时,记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漆器工坊都已关闭殆尽。

眼看广西传统漆器工艺即将中断、淹没、鲜为人知,王伯杨着急了,祖上手艺若是在自己这代失传,不但愧对祖先,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大损失。斟酌再三,本已开始学习日语准备去国外发展的他断然决定留在桂林,复兴广西本地千年指尖绝学——天然胎漆器。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王伯杨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改良和创新了部分传统工艺,胎体更轻薄精致,打磨工艺更加细腻成熟,其中,天然胎工艺结合滑地犀皮漆技法制作而成的灵芝杯是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

制好的胎体需在生漆中浸泡数十天,使漆液充分渗透进灵芝中,如此耗时而工艺繁复得到的胎骨,可使用数百年不腐。

经过数十天的浸泡、充分荫干,才可以开始髹色漆。髹漆,就是将天然矿物材料与生漆混合均匀调制出绚丽的色漆,反复薄涂于制好的胎体上。

每髹一层色漆都要进入荫房干燥两天以上,待完全干透,才能髹另一种漆。如此反复上百次,历经150多道工序后,一年半时间悄然过去,胎体表面厚度仅增加约1毫米。

经过两天不间断的打磨,不同漆层的断面最终显现出来。

漆器表面的纹理走向,一方面依靠灵芝自然纹理,另一方面仰仗手艺人的精心设计,看似自然天成,实为胸中丘壑。

沙田柚,桂林最负盛名的地方特产之一,从明代起,桂林人民就开始使用柚皮做胎制作柚器,独特的制作技法属广西天然胎漆器工艺体系中的重要一支。

为了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桂林漆器传承基地”将柚皮胎漆器做法适度改良,用六七月的山柚子,经数十道工序制成茶罐,成品精致古朴、清香扑鼻,若盘玩恰当,可存放数百年不坏。

今年11月,“稚禾八分桂林柚罐”成功荣获2020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这枚小巧精致、物美价廉的茶席雅物,已成为很多游人来桂旅游的必带手信,还屡次出口到迪拜、美国、新加坡等地。

不久前,桂林柚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进了桂林灵川县灵川镇唯一的贫困村双潭村,经过技术培训,困难户利用农闲时间就近就业,既能增加收入防返贫,也使得广西天然胎漆器,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实现了活态保护。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非遗部副部长 潘雪枚】

我们非遗保护的是它的技艺,保护的是它背后的文化,这个整体体现的就是古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能够从漆器里边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今天能够把这种生活方式继续的沿袭下来。

今晚21:20广西卫视

首播的《八桂漆器 千年传承》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