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娘惹”这个词里,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古代航海家将东南亚喻为“季风吹拂的土地”(Land Below the Winds),因为它位处热带季风之下、台风带之上,温暖的洋流比较容易预测。


每年初春,季风顺西北季候风南来,夏季则顺东南季候风而返。季风吹开了移民的航道,也交融了闽南、新加坡两地的风俗与文化。几百年来,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娘惹文化。


今年春天,我们跟随着季风的脚步,联合新加坡旅游局、青普运营的梧林传统村落共同开启了 “梧林南洋文化节·新加坡娘惹文化季”,通过衣食住行展开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并发起了一场题为“穿越时代的季风”的娘惹文化季圆桌论坛直播。


什么是娘惹文化?娘惹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有哪些意义与启发?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署长潘政志,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员葛剑雄,青普人文度假联合创始人、CEO杨雪山四人在梧林的榕树下,进行了一场思想的交流,激活我们对娘惹文化的具象图景。



何为“娘惹”:

“坚守的”与“融合的”

提到“娘惹”二字,哪怕你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仅仅是音调一卷,婉转的音韵便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富有异域感的浪漫。李伟介绍,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很多人都是通过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小娘惹》,才第一次了解到娘惹文化。华丽的宅邸、艳丽的服饰、可口的菜肴……中华传统的印记穿插其中,与南洋风情奇妙地搭配在一起。


娘惹文化由中华文化和南洋文化交融而成,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定居新加坡的中国移民与当地原住民通婚后的后裔被称作“土生华人”,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被称为“娘惹”。随着时间推移,中华文化基因与马来族等当地元素相融合,衍生出了娘惹文化。与其他华人聚集文化不同,娘惹文化的本土特色极强,相比于一些输出强势价值观念的文化,娘惹文化更多地反映在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中。


“穿越时代的季风”娘惹文化季圆桌论坛直播现场


潘政志是第三代峇峇,他的祖父祖母来自海南,而外婆来自马六甲。让他感到微妙的是,他每次去外婆家吃饭时,都是家人们一起坐在地上,用手捏饭吃;而到祖父祖母家吃饭时,则被要求坐在椅子上,用筷子和勺子来吃饭。他曾疑惑地问母亲,“为什么去外婆家是用手吃饭,去祖母家是用筷子吃饭?”长大后,他和同学聊起各自的吃饭形式,才发觉在他的个人成长中有很多中华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碰撞结合而留下的痕迹。


一方面,娘惹文化保留了显性的中华文化基因,不忘中华传统的民俗与价值观。潘政志这样形容土生华人:“看起来像是华人,但似乎又不是华人。然而在某些方面(如婚丧嫁娶),比中国的华人更华人。”


另一方面,娘惹文化融合了特色鲜明的马来等原住民的文化元素。这从一句日常去咖啡店买咖啡的话中就可见一斑。如果要去咖啡店点一杯咖啡,可以怎么说?在活动上,潘政志抛出了这个问题,并邀请其他嘉宾一起猜这句话的意思,“KOPI SI GAO SIEW DAI BUA SHIO DA BAO”,短短的一句话,涵盖了马来语、闽南话、等多种语言和方言,鲜活地展现出娘惹文化及南洋咖啡的多元特性和历史渊源。


一句买咖啡的话,折射出娘惹文化及南洋咖啡的多元特性与历史渊源



“娘惹文化”从何而来:

彼岸的交融

梧林传统村落里的南洋风物展


在梧林,古厝上熟悉的红砖彩雕,妙趣喜庆的布袋戏,口味亲切的闽南小吃等,都让潘政志不禁感言“娘惹季风缘起于梧林,初到之时,便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感。”而此地与娘惹文化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几百年前说起。


梧林所在的泉州市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年土生华人的祖先从这里漂洋过海,循着季风的足迹,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据葛剑雄分析,这些土生华人的祖先向外探索的原因,主要是福建山多地少的自然地理环境。明朝中期以后,福建一带的人口增加,但由于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一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出于生存压力,只好自发地去海外寻找出路;恰逢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开发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早期的移民通过艰苦工作融入当地后,又把同乡或子弟一批批地带到了东南亚,由此在当时形成了移民潮。


在生存需求下,早期到东南亚的华人移民,尽可能地去适应当地的文化,并采取了主动融合的态度;而在当时,这些国家的宗教也还没有发展到相当成熟,没有自己的强势文化,所以对华人移民的主动融合,也采取了一种欢迎的态度,于是,娘惹文化便在双方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但移居海外之后,很多当年的华人并未中断与祖国的联系,而是给国内捐款、投资、发展教育与工业。受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一些祖籍为闽南的华人信奉“富者润屋”,即在获得财富之后,要回到家乡修建房屋,它不仅是家族势力和财富的一种体现,也寄托了华人对父母的孝心、自己的乡愁。


梧林建筑群落的建筑风格折射出文化的互相影响与融合


梧林的建筑群落便是海外华人与故乡之间血脉相连的见证。据杨雪山介绍,作为一个华侨文化村,梧林位于福建晋江,在编居住人口一千余户,但实际上移民在外的华裔有一万余户。梧林现存的清末以来建造的闽南官式古大厝、番仔楼与洋楼,基本都是当年的华侨在闯荡南洋挣到一份家业后,在不同时期回到祖地修建的祖宅。它们穿越了漫长的时代,无声地诉说着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也折射出闽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的互相影响与融合的进程。


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流动。南洋的侨民们在往返中国与东南亚的过程中,不止将融合马来、英属殖民风格的南洋文化带回了古老的村落,也会及时地将国内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带出去,结合自己的回炉创造,去适应当地的需要。在这样的流动中,一些中国的建筑形式,如宗祠、厝屋被带到了东南亚,而福建当地的一些厝,在后来用上了海外带回去的洋灰(即水泥)等新的建材,出现了钢筋水泥的结构;又比如饮食,中国福建传统饮食所没有的香料,从东南亚的饮食中被带回了闽南,中国民间用的药材、保健用品,通过他们传播到了东南亚……葛剑雄说,“民间的、底层的这种交流,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到生活、生产、生存的需要,而比较少的考虑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方面,所以娘惹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



娘惹之魅:

多元、开放、包容

新加坡如切地区的历史建筑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娘惹文化的特质,那一定是“多元包容”。


作为娘惹文化的生发地,新加坡有着孕育多种文化的土壤,娘惹文化所代表的多元文化是新加坡的一个侧面。在新加坡,像潘政志这样拥有多元种族的家庭不在少数。出于好奇,潘政志曾去做了DNA检测,他发现自己基因的构成是华人的血统占75%,东南亚的血统占25%。“我觉得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过了几代之后,受到东西文化的熏陶,思想可能很西化,但如果去发掘老祖宗的血脉,会意想不到自己也有马来、欧亚,或当地人的一些色彩。”


新加坡人常常用rojak(一种新加坡当地的蔬果沙拉,有大杂烩之意)来形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征。在潘政志看来,新加坡的包容精神在于一种接纳的态度,它可以将两种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一起,变成新加坡当地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然后又把这种文化变成一种生活美学。“所谓的Global Citizen(环球公民)是新加坡人的一种特征,但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当没有这个定义之前,新加坡的土生华人已经具备了这种包容精神,当时的土生华人精通多种语言,在沟通经商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代表的精神就涵盖了尊重、借鉴、妥协及保留。”


在这样的包容与碰撞中,娘惹文化不断地自我更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20世纪初期,土生华人最重要也最基础的服饰卡巴雅(Kebaya),原本是马来传统服饰,到了50年代,追求时尚的人们用鱼鳞、龙等花纹替代蕾丝花边,将中华元素与马来文化进一步融合创新,碰撞出了更华丽的效果。如今,一些新加坡女性,还创造出了上身穿卡巴雅,下身搭配牛仔裤的穿法,呈现了一种现代与传统的混搭风格。


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方面同样如此,传统的娘惹菜,在过去只有在自己的厨房中才能吃到,因为烹调过程复杂,主要依靠祖传秘方,各家有各家的私房食谱。娘惹佳肴之所以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绽放生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热忱及传承,新加坡就有一位年轻的土生华人Malcolm Lee在保留娘惹菜精髓的前提下,将过往仅仅是出现在家庭餐桌上的菜肴用国际化的水准加以创新,将娘惹菜从厨房“搬”到了他所创办的Candlenut餐厅,让娘惹菜摘得了米其林一星,跃上世界舞台。


青普梧林行馆的新加坡美食


在潘政志的家中,还设置了一个“娘惹文化展示区”,专门用来放置一些与家族历史相关的摆件,娘惹瓷砖、娘惹盖盅等带有娘惹风情的物品陈列其中,不仅是屋内的一道靓丽风景,更蕴含着独家记忆与情感:

比如娘惹盖盅,在闽南语发音中因与“感情”相近,被视为婚姻信物;有一个纹饰精美的靠垫,上面的花纹源于一件潘政志特别喜欢的卡巴雅,在那件卡巴雅破了之后,他找到裁缝将上面的花纹剪下来缝到靠垫上,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承,让孩子懂得饮水思源。而在直播现场,他也展示了一组来自新加坡本土品牌SUNS制作的茶具,它以娘惹文化为灵感,将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里展出的清代蝶恋花茶具进行了现代演绎,让它用新的方式继续陪伴在人们的生活中,既保留了鲜明的年代特色,又能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在潘政志看来,这也是把娘惹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方式。“毕竟,一个文化的延续,不止是冻结在一个年代,而是要一直吸收未来新的元素、新的概念、新的灵感,然后再次研发。”


(左)论坛现场,“小娘惹”向观众展示轻盈凉爽的卡巴雅

(右)论坛现场,潘政志向观众展示新加坡本土品牌SUNS制作的茶具



如今,人们对旅游有了更迫切的向往、更深的寄托,不仅希望欣赏到美好的景色,也同样希望获得精神空间的滋养,看到不同族群、地域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李伟表示,文化体验是旅游的最高层次,而文化体验与旅途中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


人们可以在新加坡的衣食住行中,展开原汁原味的娘惹文化探索。可以身着拥有精致绣工的娘惹服婀娜地走在加东如切的彩色店屋之中,去土生华人博物馆聆听娘惹古董中的故事,在一碗叻沙、一粒娘惹粽、一片彩虹千层糕中品味多元文化的杂糅……从衣食住行中去体味,才能感受到生活扑面而来的浓烈气息,才知道生活不淡,即使只是在季风吹拂的街道中徜徉,你也可以感受到新加坡多元文化跳动的生命力。


疫情期间,在不能即刻启程体验出境游的情况下,新加坡旅游局也为中国游客带来了一种“身未动,心已远”的沉浸式体验,在“梧林南洋文化节·新加坡娘惹文化季”中,人们可以通过逛南洋风物展览、观赏娘惹风演艺、打卡南洋风情街等方式,多方面体验娘惹文化有趣的碰撞与融合。

生活方式在变,但人与人之间对差异的好奇与包容不变;世界在变,人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美好向往不变。如李伟所说,“只要有季风在,那么我总感觉世界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地球,它其实不是一个孤岛。”愿人们能够早日乘风破浪,随着季风去体验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