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被训练出来的洁癖

新加坡,被训练出来的洁癖

极致干净

都说新加坡是一座有洁癖的城市,连吃个口香糖也要被监管。作为一名旅游达人,我的妈妈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按捺不住那颗耐不住寂寞的心,硬是拉上我,在2021年初去见识了一下狮城的一尘不染。

从国内乘坐飞机到新加坡,最先抵达的是樟宜机场。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樟宜机场里浓烈的消毒剂味道。疫情之下,来回喷雾消毒的机器人成群结队。机场内世界最高室内瀑布“雨旋涡”旁,还配有自动擦干地面水渍的机器人。走进机场观光区,我们母女俩立即被那里的美景所震撼,它就像一座微型森林公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瀑布轰隆,完全符合我们想象中的一尘不染。

有些人可能会说,全世界的机场基本上都很干净啊,市容市貌才能真正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那么,接下来一起到新加坡的市区看看吧。

新加坡作为华人占比接近七成的国家,很多景点都带有中华文化印记,其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是牛车水。走在牛车水各条街巷里,各类店铺秩序井然,道路虽然狭窄,但并不拥挤,地面上最多能看到几片掉落的叶子。

水泥丛林和花园绿地相互交错,新旧混搭的建筑群和绿意葱茏的草木互相映衬,森林水库和野生动物保护区都被打理得整整齐齐,“花园城市”果然名不虚传。

其实,作为热带海岛城市,海风和雷雨已经是新加坡天然的清洁工。但随之而来的垃圾、落叶和积水,就要靠人工清洁了。对于这个常年天气炎热、下暴雨是家常便饭的城市,无积水、无蚊虫是不可能的,但新加坡做到了。新加坡人说他们几乎不知道防蚊技巧,定期灭虫喷药的那股气味及令人头骨都晃动的声响,才是新加坡人熟悉的。

如果你不小心弄脏了公共空间,赶紧捂住你的钱包吧:随地吐痰罚1000新币,随地乱丢垃圾罚1000新币,地铁里饮食罚500新币,上公厕不冲水罚500新币。在其他城市的广场上发发呆、把吃不完的面包分享给鸽子朋友,想想是不是就很美好?在新加坡还是别妄想了,除非你想掏500新币的罚金,清理鸽子饱餐一顿后的粪便。

不只是地面清洁,新加坡人连空气中的污染也不允许。像榴莲这样具有争议性的“空气污染源”,是根本不可能被带上公共交通工具的。

吸烟区也是不存在的,任何有顶盖的通道、楼宇以及公共设施内部及周围,还有移动洗手间等,都属于禁烟区。教育机构还警告学生:学校区域上方50米内的天空也不是吸烟区,飞上天去也不能吸烟。

被迫洁癖

其实,新加坡人并不是天生洁癖,更多是习惯了洁癖。别的城市都在宣传卫生整洁、街道干净,居民要自觉处理垃圾的时候,新加坡人笑而不语。

新加坡人这种吹毛求疵,执着于干净的个性,也算是被“逼”出来的。从落后的小海港,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国际大都市,新加坡政府多管齐下、亲力亲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把创建绿色新加坡提上日程,并创立了一个活动——“保持新加坡清洁活动”,这个活动延续至今,已经有50多年历史。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炎热的夏季里和一辆垃圾车并行,那种刺鼻的垃圾味一定会让你终身难忘。可想而知,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干净整洁不只是关乎味道,还关乎健康。20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市中心克拉码头对岸仍是残破不堪的木造房屋,新加坡河里也只有垃圾没有鱼,臭气熏天。加之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几天不倒垃圾就有可能引发疟疾、登革热等疾病。

最初,新加坡政府为了在短期内提升民众的卫生意识,开始罚款,并简单粗暴地把每个职能部门都列入执行清洁环卫任务的清单,大力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所以,当别的地区只有一个部门在搞清洁的时候,新加坡则是众多部门负责清洁这回事。除了环境局负责整体清洁,交通部需要确保公交车和火车的干净,教育部要监控教育机构内的清洁,旅游景点的卫生归旅游局。

细心的新加坡人觉得一次性打扫完容易忽略细节。所以排水沟、路缘、绿化边缘、树木、路灯和街道设施,都分给了不同的部门来维护。如果你在新加坡的路上发现了一只死狗,根据职能分类,你要打电话给道路部门,通知对方来清理。这时候,道路部门就会仔细询问:“狗躺在道路的哪个部分?”如果是在路边的排水沟上方的人行道上,那保洁就归排水部门管。如果躺在草地上,只有尾巴露在人行道上,那就要负责维护草地、植物和树木区域的林业部门来处理。当我们听完导游的介绍时,一行人惊得张大嘴巴:新加坡的清洁工作做得真是事无巨细。

也难怪新加坡人一直调侃着维护城市整洁的巨额投入。有数据显示,新加坡每年单是花在打扫公共空间上的钱就有近9000万美金。还有300万花在了教育宣传上,也就是传说中的大扫除。

新加坡官方大扫除活动“保持新加坡清洁”会深入各种卫生死角,并且花样层出不穷。大扫除还包括其他食物安全、环保措施,比如推动改变公共卫生法、将街头小贩搬迁到熟食中心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有组织有策划的定期大扫除,加上无处不在的罚款,短短半个世纪里,新加坡就实现了“干净的城市会经济繁荣”的目标。

整洁背后

虽说新加坡人在这样严苛的教育下,养成了凡事都注意卫生的习惯,但在新加坡待上几天,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对干净的追求,并非从内而外。如果不需要强行遵守保持清洁的规矩,他们就会露出松懈的样子。

如今维护新加坡卫生整洁的一等功臣,其实是环卫保洁人员。随着新加坡人收入一路攀升,人们渐渐开始依赖于四面八方拥来的廉价劳动力,替他们保持城市干净。连环境局局长都表示,“新加坡不是一座干净的城市,而是一座被打扫干净的城市。”

对比其他国际大都市,新加坡的保洁员人数看起来多得有点儿过剩。单是在国家环境局注册的就有5.6万名,这还不包括数以千计的独立合约承包商的雇员。

因为清洁工人数量太多,部分新加坡人开始感觉,保持清洁不是自己的分内事,应该给钱让别人做。如今,不少人在美食广场吃完饭把托盘留在桌子上,转身就走。在小区里也一样,由于每天会有两次保洁门口走廊的服务,如果发现门外的草坪被弄脏,居民第一时间不是想到问问邻居怎么回事,而且直接投诉大楼保洁员。

东岸公园每天凌晨4点就会有清洁人员开着电车,捡走前一晚人们吃剩的食物、纸袋、酒瓶。公园方还为保洁员建立了应急群聊,只要收到垃圾投诉就要求随叫随到。

这只是有酬劳动的人,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还拉动义工和社区的俱乐部,休息天在住宅区翻找垃圾。保洁员加上热心市民的努力,让许多新加坡人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好习惯。

新加坡的干净,并不是出于人们自觉的洁癖,甚至高额罚款也阻止不了他们乱抛垃圾。根据环境局的数字,新加坡一年累计有约3万张乱扔垃圾的罚单,每天都能抓到88个存有侥幸心理的“垃圾虫”。于是,环保局又考虑着重新推出——“没有保洁员的一天”大扫除活动,希望居民重新拿起打扫工具,体会一下从前全靠自己动手的日子。

了解这些后,我那为了见识新加坡一尘不染的妈妈显得有些失落,她说:“看来想要把自觉保持整洁干净刻入城市的性格,必须从心开始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