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郝一凡:新加坡印象(原创)

新加坡印象

文:郝一凡

走进新加坡这个面积不足650平方公里的赤道上的小国家,在参加完为期一周的管理培训课程后,我心中的SINGAPORE渐变得伟大起来。

赤道线上的新加坡,处在热带气候里,这里常年艳阳高照。据当地人讲风有但也不是很多,雨有但也不是常下。自然气候带来这里树木茂密,加上新加坡人刻意修画自己的国家,到了我眼中的新加坡可真是好一派南国风光哟!

自然风光是上帝赋予新加坡人的一份漂亮礼物,让我更加欣赏的却是自强自立、富裕又不息进取、文化融贯了中西、以“罚”闻名于世的新加坡人。

1962年统治新加坡人民的英国殖民者撤走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成立了联邦,称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第二次独立,独立之初,国事困艰,国库空虚,失业者众,种族纷争……但有着炎黄血脉的新加坡华人(新加坡华人人口占74%),面对生活、生产资源全部要靠从外国进口的恶劣生存与发展环境,在李光耀先生的领导下,自强自立,从零起步,精心规划新加坡未来发展蓝图。到今天,只经过37年的时间,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就已经达到了1400亿美元,目前400万新加坡总人口中,平均每3家就拥有一部汽车,手头持有现金过百万新元的百万富翁多达3万多人。曾经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今天的的确确是一个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自有发达国家的显著特征。新加坡比起中国来,发达程度有人估计说早了50年。检讨祖国的过去,的确走了一阵子弯路。走在新加坡的马路上,我暗想假如中国没有经过十年动乱,说不定眼下的新加坡就是整个大中国生活的一个缩影了吧?抬眼看看身边的新加坡人,不禁觉得人家就是比我们先走了几大步了。

胡姬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我见过的胡姬花有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这就是新加坡的国花。胡姬花的多彩,一如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兼融中国、英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多个民族传统文化习袭的,是一种多彩的杂合的融贯中西的新文化。在这种新文化中长大的新加坡孩子,面似华人,心却不是现在的我们的孩子的心境。在新加坡,国语是马来西亚语,华语是生活用语,英语是工作语言,从小学到大学也都是用英语教课,所以在新加坡问路,当地人一开口说的就是英语。在中国城“牛车水”附近,你会看到中国式的祭祖庙和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浓烈的印度庙隔街相望,走不了多远,一座四周围有铁栏栅的基督教堂又会进入你的视线里。有朋友说在这么小的国家里能同时兼容下这么多种宗教信仰,满世界可能就数新加坡这个国家了吧。新加坡的多彩文化是一种进步了的新文化,新加坡人的日常行为小到红灯亮时自觉驻足等候,大至工作中时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都无不表明他(她)们对这种新文化的认知与维护。

听以前来过新加坡的人说,新加坡是一个无处不“罚”的国度,这有点夸张了,但“罚”在狮城却是个事实。在新加坡不能吃口香糖,开车不能不系安全带,车速不能超过规定时速,大街上不能乱涂乱画,阳台上的灯必须通宵明亮,公共房间内不能吸烟……等等等等细目繁多。凡有违规者,一律要受到罚款处理,重者还要处以“鞭刑”。新加坡是一个法理情的国度。新加坡的树据说每棵都上了“户口”,跟婴儿一样时时受到园林人员的呵护。新加坡的桥两侧都悬空设计布满了花篮,各色花儿四季吐艳。地理位置上的新加坡正处在亚欧大陆板块最南端的端点上,并紧紧依临着著名的马六甲海峡,这自然也成了来新加坡旅游观光的理由。不过,有人说每年世界各国来新加坡的游客多至数百万人,根本奔得还是新加坡的一个“净”字和一个“美”字。新加坡能建设并成为一个鲜花的国度,“罚”功确不可抹。

作者:郝一凡,本名郝先树,曾用笔名郝木桥、文海燕、挑夫。从事业余写作十余年,完成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随笔、翻译作品、小小说和短篇小说,累计达30余万字。作品发表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报》、《潍坊日报》(高新版副刊)、《潍坊日报》等文学专业期刊及当地主要报纸媒介上。有诗歌和小小说作品分获县区级奖项,有十数篇诗词、散文及小小说作品被选入某报纸年度创作精品,部分作品被当地广播媒体制作成配乐诗朗诵和配乐散文,得以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