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族人世代崇文尚武,龙岗这个最大的广府家族不一般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



平湖是龙岗广府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今天的姓氏专栏我们就来话一话平湖刘氏。


2009年旧改前平湖墟老街

在龙岗本地的原住民中,平湖刘氏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支。在众多的刘氏家训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给后世影响最大。平湖刘氏是书香门第,祖上出过四位举人贡生,不少后人都从事教育事业,他们认为读书修身很重要,可以治愈思想上的愚昧。


民国时期的平湖火车站

平湖,并没有湖。故事要从一个个年深岁久的老围说起。有人说,早期平湖有三座老围:伍屋围、大围、松柏围。平湖地貌以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而三座老围恰巧都建在丘陵中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无江河湖泊,甚至连水资源都比较匮乏。围村建成,大家又发现了一个巧合——三座老围像极了三只动物——伍屋围像一只蟹、大围像一只蚌、松柏围像一只虾。这龙宫里来的宝贝,没有水怎能稳稳阵阵(平湖围头话,意为“平平安安”)?村民们怀着对水的渴望,也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将此地命名为“平湖”。


刘宗达开基平湖


刘氏宗祠

平湖刘氏自中原迁于江西赣南、福建汀州宁化一带,再沿赣粤两省边界的梅林关进入广东,先居南雄珠玑巷,再迁至东莞城,后迁至深圳丹竹头。宋朝时,刘达宗于平湖开基,距今已逾千年。刘氏人才辈出,十九世纪的记载就称先后至少有 5 人考取了功名,成为举人或贡生。

从明朝平湖大围立村之日起,刘氏宗祠也随之建立,族人在这里传承家训家风、办理婚丧嫁娶、商议宗族要务。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祠堂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经岁月磨洗,多家刘氏祠堂如今只剩下德馨堂一间还保存完好。2017 年春,位于平湖街道大围古村的刘氏宗祠德馨堂开始重新修葺,祠堂围屋将被建设成文化博物馆,展示平湖的旧时风貌。


刘九万将军



大围刘氏宗祠

刘九万将军是清康熙年间大围人,据传其身长九尺,英武威猛,自小习武,将一把重达60余斤的方耙舞得虎虎生风,朝廷委派其长期镇守海疆。在驻守盐田及沙头角期间,其部队一次与数倍于己的敌人相遇,苦战取胜。因为战功卓著,九万将军受到了朝廷嘉奖,功授“明威将军”。


刘彭龄父子致力教育事业


刘彭龄

清末,平湖人刘彭龄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学政组织的选拔贡考试,成为一名拔贡生,被保送京师国子监深造。然而,在 1905 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刘彭龄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顿成泡影。

刘彭龄只好返回家乡,潜心教书育人,渐成省港地区知名的文化人。1916 年,刘铸伯专程找到刘彭龄,请他出任 " 纪劬劳学校 " 校长。此后,刘彭龄从私塾儒生转变为一名校长,为新式乡间教育披荆开路。刘彭龄 11 岁的儿子刘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转入纪劬劳学校学习。


刘仲德墨宝

1929 年刘彭龄逝世,他的儿子刘仲德在乡亲们推选下,继任纪劬劳学校校长。不久,刘仲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当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教育学校师生学习革命思想,还通过学生向周围农村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颇受师生乡民的拥戴。1930 年,因革命原因,刘仲德被迫离开平湖,前往香港。后至越南、柬埔寨等地,在多个学校教授中文和英文。

刘仲德妻子及后代合影

1950 年,在外漂泊 20 年的刘仲德怀着" 就算吃糙米饭,喝白开水也要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 的决心,返回平湖。纪劬劳学校已不存在,原先的校舍被用于平湖中心小学和之后的平湖中学,刘仲德又先后担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在平湖," 校长 " 已成为刘仲德的终身代号。

在平湖,刘彭龄曾因拔贡生的过人文采被人们尊称为 " 平湖文胆 "。几十年后,刘仲德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教鞭,也用他的文化造诣和高尚德行,承袭了 " 平湖文胆 " 的称号,备受乡人称颂。


刘铸伯改变平湖


刘铸伯

明朝嘉靖元年(1522 年),平湖墟始建。到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平湖周边的观澜墟、丰和墟相继建立,平湖墟逐渐衰落了。而到了民国时期,人口仅三四千的平湖墟却因为一位乡绅的出现,改变了命运——墟镇基建及配套设施得到大大改观和提升,一座拥有医院、学校、工厂、街铺及火车站的新型墟镇诞生了。

这位乡绅就是平湖籍香港巨绅刘铸伯。1910 年,香港著名慈善家、实业家、教育家刘铸伯回到家乡平湖,独资兴建新平湖墟。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平湖墟规划相当先进,布局合理,店铺林立,道路宽敞,具有相当规模。1911 至 1915 年间,刘铸伯先后成立振兴公司、昌裕公司(后改为益民公司)、大新织造厂等,并招收附近青年乡民当工人。如今,在平湖旧墟可见到振兴公司、昌裕公司遗址。

刘铸伯


1916 年,刘铸伯分别在平湖墟建造 " 纪劬劳 " 学校和 " 念妇贤 " 医院,学校寓意纪念其母亲辛勤,医院则寓意纪念其妻子贤惠,为平湖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被人们誉称为 " 乐善乡贤 "。

1911 年,广九铁路修建时,本来没有计划在平湖建一个车站,刘铸伯亲自到广州找有关部门,要求在平湖增设一个火车站,并由他个人出资,后来便增设了平湖火车站。


第二任宝安县委书记刘伯刚


刘伯刚全家福 @刘和宇


刘伯刚,原名刘柱安,字伯刚,1905年出生,平湖大围人。其父刘托恩是民国政府官员,任内为官清廉,颇有民声。为传承并扩大家业,在刘伯刚上完小学之后,刘托恩便于1922年将其送至东莞中学(旧制四年)读书。

在东莞中学就读期间,刘伯刚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1924年冬,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莫萃华入住东莞中学学生宿舍,发展党员,在东莞中学建立东莞县第一个党支部。也就在这时,刘伯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伯刚 @刘和宇


1926年3月,刘伯刚与李本立、周棠一起被派往广州学习训练一个月,为培养干部、建立团组织作准备,作为广州农讲所的学员,刘伯刚还在广东省农会《犁头报》做过编辑。

1927年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刘伯刚奉命从东莞回到宝安,动员转入地下的农会骨干起来武装斗争。12月,为做好配合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中共宝安县委进行了调整,年仅22岁刘伯刚担任第二届县委书记。当月,宝安党组织就地发起宝安武装暴动,郑奭南、刘伯刚率领武装部队攻打深圳墟。


1930年的东莞中学正门


深圳墟的战斗很快就结束,部队立马撤退到乌石岩集中。不过由于攻打南头城失败,本次暴动以失败告终。

由于暴动失败,身份暴露,刘伯刚不再担任县委书记,被中共广东省委安排转移到香港暂避。1930年初,刘伯刚悄然返回平湖,在当时平湖的纪劬劳学校以教书(任教导主任)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刘伯刚被迫再次逃往香港,之后漂泊南洋,继续进行复杂的地下工作。

1949年回国后在北京合影,后排左为刘建宇 @刘和宇


1949年初,刘伯刚通过党组织安排,将长子刘建宇送回中国,刘建宇后来成了我国在钛合金航空锻件和高温粉末涡轮盘超塑性成型领域的奠基者。此外,刘伯刚还经常鼓励华侨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73年4月8日,刘伯刚在新加坡病故,享年69岁。


刘氏家族投身抗战


平湖墟

1938 年 10 月 12 日,7 万多日寇在大亚湾登陆,华南沦陷,铁蹄下的平湖墟一派萧杀。民族危亡之时,平湖热血青年奋起抗日,尤其是当地大姓刘氏族人。仅红朱岭刘氏家族中就先后有 14 位投身革命,当年的红朱岭学校成为平湖地区连接广九铁路路东路、西游击区的地下情报站和交通站。

解放战争期间,红朱岭也是平湖地区坚强的红色堡垒,武工队的领导和平湖乡第一任人民政府乡长刘坚都出身红朱岭。其中有刘宝英、刘茜芬、刘燮芬、刘卓礼一家四姐弟,刘坚、刘连科兄弟,还有刘映霞、刘敬尚、刘焯华等。他们舍生忘死,或随东边纵部队行军打仗,或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宝英一家

刘宝英,红朱岭村人。刘宝英1926年5月出生于平湖红朱岭村一个殷实家庭,父亲刘国枢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后回乡从事教师职业,娶雁田邓奕贤为妻,生育有三女一子,长女刘茜芬、次女刘燮芬、三女刘宝英,独子刘卓礼,四人均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或参加东纵革命队伍,刘国枢的三名女婿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

刘宝英从小在平湖纪劬劳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东莞中学。1942年2月,还在东莞中学读书的刘宝英在两个姐姐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左起:刘茜芬 刘燮芬 刘宝英

1943年秋,东莞二线县委派刘宝英回家乡平湖担任党支部书记,她在红朱岭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宣传进步思想,积极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地下情报工作。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东纵主力北撤,刘宝英被组织安排到香港工作,担任港九职工支部组织委员。1947年,刘宝英被组织从香港调回到江南支队二团政治处工作。


刘宝英

新中国成立后,刘宝英先后在东江地委组织部、汕头地委纪委、卫生局、广东省百货公司、水产公司工作。1955年3月任广东省百货公司副经理,1973年调任省水产公司副经理,1976年任经理。1983年底离职休养,2007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81岁。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朱岭刘氏家族又在各地、各条战线上殚精竭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多有建树,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