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重庆前,我是一个地道的山东人。2008年来重庆,刚下出租车,在渝北区温馨家园,钻出车门的那一刻,就觉得一个字:热!
9月份从北方来重庆,我们那已经凉风习习。没想到,重庆到了这个月份还能热的那么活力四射。顶着大太阳,汗水就开始从背上一滴一滴地滚落,印象特别的深刻。
刚抬头,就被四处的高楼大厦给震住了。密密麻麻,几十米高的房子扑面而来,让平原地区的我觉得好一副大城市的派头。没走两步,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夹杂着辣椒和香料的味道钻入鼻孔,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个味道会伴随我这么多年:地道的火锅味。
以上,就是我踏上重庆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热辣。
这个印象,覆盖了我在重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有着浓郁味道的城市
在重庆生活多年,重庆的味道,永远比其他城市来的更猛、更直接。三步一火锅,五步一串串,别说什么江湖菜、黔江鸡杂,反正都是辣到底、辣到夜色上头、辣到黎明破晓。吃到第一口叫“尖椒鸡”的菜,感觉嗓子都卡壳了;被同学诱导“吃多少买多少”的麻辣鸡翅,嘴巴肿起了包,拿着冰矿泉水敷了大半个中午。
学校食堂的饭菜,无辣不欢,就连蛋炒饭都要加几个辣椒调调味。
所以,这个城市从一开始就给我染上了一股迥别于他乡的味道。虽然到现在的我,不吃火锅就开始想念、吃完火锅还会闹肚子。
二、找不着方向的城市
重庆的8D魔幻最近为全国人民所熟悉。但在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时候,我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魔幻带给我的曲折。
“解放碑怎么走,往南还是往北?”“你沿着这条gai,走拢到底,看到一个牌牌,往到左边走,有个黑色的车车,再往右边走”。
云里雾里地,我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是没有南北的城市,虽然它的人民会很认真的说“正南齐北”。
错落起伏的城市结构、弯弯曲曲的城市道路,从城市风貌上来看,真的跟香港没多大的差别。
但是我除了能在看到太阳的时候准确地识别南方在哪时,其他的时间段,是没有方位的概念的。
后来在重庆买了房子,我妈问我:“你房子朝南还是朝北?”我想了半天,记得太阳好像从阳台前面划过几次,说:“朝南”。
三、一直在抢工期的城市
来到重庆,经常坐车看到到处都在“修修补补”。这里要修商场,那里在建轻轨,左边开始拓宽路面,右边修天桥。
挖掘机的打洞声、摩擦的电焊声,陪着我度过了大学四年。
毕业那年,“五公里”轻轨站终于开通了,星光时代可以逛了。
又过了几年,到山东济南的高铁也开通了。
四、名字随意到任性的城市
“五公里到了”“六公里到了”“李家沱”“唐光头”“毛哥老鸭头”“猪圈火锅”……重庆的地名和点名,起的太接地气了。
比起我们那的“玉临路”“子墨街”“凤临阁”,名字听起来太土气。这一点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够洋气:一个直辖市,到处的名字,跟不上“直辖市”的节奏和派头啊。
朋友有时候约着去“猪圈火锅”,心里总是怪怪的。
后来也释然了,这是重庆本地码头文化的体现吧:亲民、直接、不弯弯绕绕和附庸风雅。只不过,这一点在未来“两江四岸”这样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建设来看,需要些修正。因为那个时候,面临的可是太多的外地客商。风雅,偶尔也可以附庸一下。
五、观念开放的内陆城市
可能是靠近长江、嘉陵江而滨水的缘故,重庆人跟沿海地区的市民一样,思想观念很开放、很潮流。
夏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穿的很清淡的美女走在大街上。露脐装、超短裙、透视装,从小城市出来的我,最开始还不好意思,现在吗?也“释然了”(或许被诱惑了吧)。重庆的大妈们很潮流,别看头发已经花白一片,但是浓妆艳抹、穿红戴绿却是标配。
在公园、商场和任何一个花红柳绿的地方,总能看到他们成群结队拍照的身影。
或许是因为移民城市和曾经陪都的缘故,重庆人确实不排外。来重庆这么多年,还没听哪个重庆人说:“外地人来抢饭碗”“外地人来抢资源”之类的话。
只是偶尔会听到“别把我们的美女妹子都拐跑了”的笑谈。
六、韵味还有待挖掘的城市
最后我想说一下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看法或者建议吧。
重庆这两年很火,真的很火。因为它魔幻的地形、不排外的城市性格和独特的山水资源。但是呢,重庆的文化韵味,还有所欠缺。
重庆最近流行马尔代夫重庆分夫、新加坡重庆分坡,但是重庆本土标志性的logo或者IP,除了火锅、山城这些饮食和地理条件造就的品牌外,乏善可陈。
同样都是西南,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浣花溪都让人觉得有历史底蕴,能在游玩中感受一种和历史文化碰撞的感觉。
但是重庆没有,或者很少。重庆并不缺乏有底蕴的历史,但是挖掘的不够。
很多人去磁器口,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美食一条街;去解放碑,则是逛街一条龙;去观音桥,则赤裸裸地去看美女了。
建于宋代的磁器口,没有人知道它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解放碑除了一座碑以外,看不出在哪有它历史的讲解;观音桥那座古朴的石桥,只是成了人们逛街时的摆设。
而渝中区的七星岗、通远门这些有故事的历史遗迹,而抗战的文化也没有得到特别的彰显。
相比成都、西安,直辖市的重庆,在城市群中的文化表现力,并不出众。
【对于重庆文化建设的建议】
重庆自身的IP除了依附于独特地形、山水造就的洪崖洞、两江交汇以外,还缺乏足够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挖掘和营销的不够。
一是历史名人、文化典故挖掘的不够。三毛故居、巴渝十二景、黄葛古道当时背后都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问起重庆人,都模棱两可、难以深入。
重庆完全可以在景点和人流量密集的地段,建立文化传播墙、制作老重庆海报、营销人物和重庆的故事,形成大家对山城历史文化的好感。
二是形成差异化布局。我在周末的时候,重庆景区的同质化总觉得没有特别的去处:主城几乎都看过,别无二致;区县太远,山水风貌又同质化。
立足重庆现在提出的“五座城”的概念,可以分门别类地制作营销亮点,形成特色互动。
三是在营销上深度开发。学习成都加强和媒体宣传的合作力度、深度,打响知名度。赵雷的一首《成都》吸引了多少人打卡?这种合作,在歌曲、电影上都很有合作空间。
这是我认识的重庆,像长江水一样澎湃又如火锅一样包容下各种材料,希望它越来越好。
大家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多关注我“山城凌舟”并为我点赞、转发,一定多给大家带来更多好看的内容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