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家“粪便银行”!没错,就是存屎不存钱!!!
想必屏幕前的大家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也和我一样:“这是受了什么刺激,才能干出这样的荒唐事!”然而仔细看过之后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
在今年6月份,新加坡的肠胃病学家David Ong创建的粪便移植库——Amili 宣布,为那些希望保存自己的粪便样本,以备将来治疗自己的患者建立一个独立的银行。而粪便能跟治病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因为粪便可以入药。
2013年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粪便移植对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功效极佳,有效率达80% 至90%。
而在美国,每年约有 50 万人受艰难梭菌感染困扰,并约有 29,000 人因此而死。可想而知,科学吃“屎”对于美国人来说是能救命的事情!
甚至粪菌移植,还入选了2013年美国《时代》杂志的 “世界十大医学突破”。
此外,粪便移植疗法还可以通过重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用于治疗炎性肠疾病。
例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生物黑客Josiah Zayner,就曾通过食用其朋友的粪便样本,替换自己的肠道菌群,并成功改善了自己的胃部疾病。
而且也有研究表明,粪便移植对治疗克罗病也具备潜在的价值。
甚至在去年,波兰的两名新冠病毒感染者,无意中因正在接受粪便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而幸运的快速自愈了。
研究人员认为是肠道的微生物组影响了免疫系统,进而增强了肺部对病毒的抵抗力。
要知道人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极其复杂,一个健康人的肠道内约超过1000种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左右。
它们会参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但却因为太过复杂,使得人类至今对其认知尚少。
然而目前对粪便进行的这些,看起来如此前卫的研究,却是起源于几千年前的中国。
就像中医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的,用新鲜的人粪液或发酵粪液治疗胃病的适应症,如超高烧、中毒、食物中毒、脓肿。
并且咱们利用人粪便或发酵粪水中的物质治病,已经至少有 2000 年的历史了。
例如在公元 300-400 年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当时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异体移植很难匹配到合适的捐赠者,所以最好捐赠者和接受者是同一个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涉及两个人的异种移植中,由于捐赠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不相容性问题而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避免异种移植也正是粪便银行存在的意义,即趁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时候去储存粪便,等到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便可以将其移植回来。
为此,世界各地都开设了许多类似的设施。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底时,全世界建立的存粪便机构已有20多家。
比如在 2012 年,第一家名为OpenBiome的非营利性粪便银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开业。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将事先经过筛选的健康人类粪便,制成即用的粪便微生物群制剂。并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灌肠、鼻腔吸入、口服等方式,将经过仔细筛选的粪便微生物群制剂移植到患者的结肠中。
自 2013 年以来,OpenBiome 已为全美 50 个州的 1,300 多家医疗机构,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提供了 60,000 多种粪便微生物群制剂。
但自体移植的一个主要缺点是需要长期冷冻保存粪便样本,通常需要液氮储存。而昂贵的成本导致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得起。就像并非所有父母都能为自己的孩子,支付保存脐带血的费用一样。
不过如果是单纯的捐赠,成功之后却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你是不是也有些心动了呢?然而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捐赠!
几乎所有机构都要求捐赠者必须身体健康,且捐赠前3个月内不能服用任何抗生素、泻药或减肥药,近期也没有胃肠道疾病。
并且,他们要对粪便和血液进行检测和分析,保证肠粘膜具备所需的条件。有任何病史的捐赠者,都会被拒绝。
延伸阅读——我国也有“粪便银行”。
我国也在2015年发起了非营利性公益项目——“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设置了用于存储粪便的中华粪菌库,并建立了世界上首套智能粪菌分离系统,和全世界仅有的2个GMP级别实验室。
如今,中华粪菌库开展的菌群移植占全国的60%以上。医学理论和相关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让菌群移植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