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花样年华:低调光影中的暧昧色彩,王家卫电影摄影构图美学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对香港都有一个印象,不同年龄的人,或许印象会有差异,但是都有一个大概相同的轮廓,差不多就是高楼林立的繁华,车水马龙的拥挤,灯红酒绿的嘈杂。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向回推半个世纪,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再来谈我们的印象,大概就都语焉不详,模模糊糊了。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可以将我们的视线和回忆拉到那个时候,并且缓慢的了解和讲述一对婚外情恋人隐秘的故事。


导演王家卫出生在上海,5岁之后成长在香港,这样的生活经历成为他创作《花样年华》这部影片的生命体验的素材来源。以年幼时的上海记忆勾勒了吴侬软语和精致的旗袍,以少年时60年代的香港背景导演了一出视觉上美轮美奂的电影。

在整部电影的视觉上,王家卫向来又自己形成一种独特视觉气质的野心,这部电影不出其右。比如,在影调上,全片采用了低调处理,大部分是夜景拍摄,即便是白天的场景,高光部分也会被尽力压暗。

在摄影色彩上,了解摄影的同学们都知道,在色调曲线被压暗的同时,色彩的饱和度会提高,这样一来,在摄影色彩上,整部电影的色彩饱和非常高。这种感觉就好像菜里面的盐放很多,口味重带来的滋味就足。

那么我们今天就从王家卫《花样年华》这部电影,分析它的摄影画面语言,从构图到色彩有哪些特征,可以为我们摄影拍照所借鉴。

摄影与怀旧感


《花样年华》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的香港,在片中刚开始的阶段,就用片中的字幕交代了时间背景。这就意味着,王家卫必然是需要将电影的视觉感受与那个年代相衔接,大导演和摄影师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通过服装,场景,道具,演员造型各种手段来制造时代感。

老房子,款式经典的家具,家庭用品,办公用品,迷人的旗袍,这里需要说明,光是女主角张曼玉在这部戏中就有26款量身定制的旗袍,经典标志的烫发等等全都是年代感的符号。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印象深刻的影片中,年代感除了上述那些硬件元素,还有什么手段能够生成呢?或许就是能够表现年代质感的色彩。

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使用了一种看起来色彩很饱和,但是又灰突突的色彩,今天这种色彩效果可以是成为一种胶片风格。这种色彩是大部分呈现低色温的暖色调黄色和金色为基础色彩,这种色彩大部分是附着在场景中的实际物体上或者演员服装上的。

有时候又会呈现为一种亮部偏青紫色暗部呈现品红或者暖色调色彩,这样的色彩关系是冷暖对比的。这种种的色彩表现手段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温暖的怀旧质感,摄影画面好像一本放在书架上20年的旧画报,透露着时光流逝的气息。

当然,怀旧色彩的基调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复合的视听语言手段的综合使用才能达到的,还有电影配乐,角色设置和场景等等综合因素,我们在后面再慢慢分析这些因素。

但是整部电影最先在观众印象中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种浓重的年代感和时代的怀旧感,这就是20年前王家卫想要在电影中寻找的儿时对上海的记忆,那些上海话和老腔调,还有他成长年代中香港的夜半情调。


与出轨有关的绿色

《花样年华》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

既然是有婚外情的情节,就一定是有背叛,也就一定有被所谓“戴绿帽”的故事,而看过电影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被出轨的张曼玉和梁朝伟之间也同样产生的微妙的情愫。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情节使然,影片中大量出现了以绿色为基调的场景设置,服装设计。有的画面可以说是“绿意盎然”。这样的绿色场景的出现不是偶发事件,在情节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特意安排,可见这种色彩在影片中的出现是刻意安排。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被出轨的人被成为是戴了“绿帽子”,今天的网络用语也是被绿了。

据我不完整的考证和搜索,这个绿帽子的由来,出自于《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

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人们习惯于说“绿头巾”。由于绿色与娼妓有关,后来,“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版成了“绿帽子”。故此被出权轨了就叫“被绿了”。被戴上了“绿帽子”的意思。

还有说法称在古代中国,绿色的地位很低。古代人认为,世界由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组成的,分别代表五行里面的金、木、水、火、土,于是就有了这五种正色,被称为“五正色”。

因此,“五正色”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而且“五正色”混合而成的间色,被认为是卑贱的颜色,所以绿色属于卑贱的颜色。

同样的,古希腊语言中之所以缺少对绿色和蓝色的描述,是因为古希腊人认为这两种颜色是“二等颜色”,耻于提及。而在古罗马时期,绿色是低等色。

在英国的历史上,绿色曾经是死亡色,在浪漫主义兴起的维多利亚时期,绿色成了一种流行色,那时绿衣服十分流行。那时候绿色染料并不好提取,后来有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绿色染料,但这种染料里却含有剧毒--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

尽管如此,人们并不在意,用这种染料的衣服还是很受大家欢迎。但是穿这种衣服,基本上等同于慢性自杀,绿色也就成为了死亡色。


那么可见,诸多的关于出轨相关的色彩解释,均使用了绿色,那么在一个以出轨和相关情节相互交织的叙事里面,使用一种在各个年代都有着不同理解的绿色,并且经常营造一种特别鲜亮的绿色,提升和突出这个绿色的位置,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色彩使用特征。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绿色的用品其实还真的不常见,但是电影中为了描述一种情感关系,王家卫将办公室的墙壁涂成绿色,办公室的电话也是一种翠绿色,张曼玉的旗袍使用了一种服装上除了东北扭秧歌大妈才会穿着的绿色。

所以,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中,或者说在平面摄影的创作中,色彩是艺术家和创作者经常使用的符号手段,比如美国艺术家桑迪思科格兰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使用大量的主观色彩,利用一些色彩的异常对比,采取主观性、戏剧性且具有社会批判意味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涉及记忆的特殊欲望、一种看似是删减但却具有想象的内在存在感。


暧昧空间的营造

电影在拍摄中使用了一些摄影技巧,来营造人物关系中的暧昧气氛。有色彩的方式,也有构图的技巧。

比如在色彩上,选择了女性一方的粉红色,男性一方的浅紫色来烘托气氛。这种色彩在视觉心理上呈现一种甜蜜美好与燥热的感受。

在构图上,导演在主人公两人达到关系高潮的时候,采取来一种视觉上弱化的方式,在情绪高潮的时刻让视觉退位,打了一个太极,张弛有度是高水平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一种天赋。

也就是在视觉上,摄影构图使用前景遮挡的方式,或者是镜面反射的方式,一方面还原一种关系,男女主人公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实上的越轨接触,但是精神上已经难分彼此。这个感觉在镜头里就由前景遮挡来模糊处理,或者是利用镜面反射局部化,限制了两个人的情绪高潮。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整个电影画面与情节的总基调,所谓看透不说透,最后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模糊处理之后交给观众去想象。这个方式就是艺术化的处理。

其实这与当代艺术的概念是吻合的,艺术的整体性是需要观众参与的,艺术作品的完成是在观众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的。如果交代的太清楚,说的太明白,艺术性的审美趣味就会降低了。


深醉夜晚的低调摄影


影片中绝大多数的画面是在一种夜晚的低调和暗淡中展开的。即便是白天的戏,也都是采用了一种高光被极度压低和抑制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这种夜晚的画面中,老香港的老街道,小巷子,一盏盏街灯,都成为那个时代难忘的回忆。这样的场景中也适合摄影画面的光线布局,形成具有一定视觉纵深和光色变化的空间。

在夜景主导的画面中,经常出现的还有透过栅栏投射在墙面的光影。比如下面的影调,一方面夜晚的暗淡光线描述的是两人之间感情的见不得光。一种逃离正常关系的情愫注定是偷偷摸摸。越是这样黑暗逼仄的空间中,有使得二人关系变得难舍难分。

再有就是观影形成的栅栏形成了一种符号化的隐喻,栅栏的投影形成了在男女主人公这段关系和心理的围栏和障碍,是一种被困住的感情。在五光十色的绚丽多彩背景下的生活,情感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煎熬。视觉上的对比形成了心理上的矛盾。

硬质光线与明暗对比

我们知道,光线的性质中有一个软与硬的区别。这个区别体现在人物上,就会形成比较大的不同,比如《花样年华》中使用了大量的点光源的硬质光线。这种光线有什么特点呢?硬光照射的物体和人物,明暗过渡会比较生硬,从而造成光线的对比度大,就是缺少灰色的空间,亮部明亮,暗部曝光不足,光比比较大。

这样的一种光线效果在人物面部就会形成比较浓重的投影。如果说这是在日常的人像摄影中,确实是不常见的,即便是在一般的电影中,这样的光线也比较少,但是王家卫在他的电影中,这样光线确成为他的标志性的用光方法。


这样的光线有几个特点,光比大,对比强烈,形象立体。第二点就是光比大,造成了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的饱和度和纯度上提升。

第三就是,这样的光线尤其适合王家卫低调摄影的画面,因为低调的空间中,背景的光线一般是暗淡的,而人物主题在强烈的硬质光线下会特别突出明亮,两个反差对比的条件在一起就会形成突出强化画面主体的作用。

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人物面部的光笔都很大,而且,从眼神光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是一般的柔光,眼神光会形成区域的光斑,而这部电影中的眼神光,实际上常常是以高光点的形状出现的。

这种比较大胆的布光方式不但没有成为影响王家卫的缺点,反而成就了他的用光特色。

频繁使用的框线构图

导演王家卫生活的上海与香港全都是居住和生活的空间比较逼仄的地方,《花样年华》影片的故事又是一个婚外情的故事,这样的两个条件限定了导演在拍摄画面空间中紧凑与限制,逼仄与紧凑的特点。

在摄影构图上,框线构图适合表现在特定空间内的情节,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场景中,王家卫总是设计和找到了各种可以形成框架构图空间的结构。这种门,各种遮挡,甚至是酒店的窗口。


框线构图结构在功能上有着强化空间作用。全片中的镜头大多设置得都是前景障碍物重重,人始终在后景活动;反复使用同一角度拍摄人物活动空间,强化了空间的狭小局促。如周慕云的房间(苏丽珍几次同一角度按门铃)、苏丽珍的办公室(苏 丽珍几次在钟表下的电话对话)和周太太的办公环境等。

在电影中,框线结构的画面构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室外空间室内化。影片中几乎都是室内空间,就算是室外空间也都明显室内化了。形成的一种室内舞台感和剧情感。

如夜晚路灯下的街道空无一人、楼下的面摊和去新加坡之前的蓝天和高耸的树,怎么看都不是真实的室外空间,那只是导演心中的街道、面摊和蓝天高树。而这样的意境同 样要细细品读,才能感受其中的韵味。


不可错过的经典构图

又到了咱们的保留曲目,分析一下影片中还有那些值得注意和学习的经典构图方式。

1.黄金分割构图

画面中的梁朝伟的位置就是在摄影画面中的黄金分割位置。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一件形象作品时这一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被合理分割的几何线段,对于摄影师来说家来说“黄金分割”是我们在现时的创作中必须深入领会的一种指导方针。是一种最基本的构图方法。

简答的说,如果我们拍摄的时候画面主体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合适,那就放在黄金分割点上吧,不会错的。


2.对称构图

对称构图在视觉上形成的是一种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放在具体的摄影画面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投射和符号性的隐喻。

比如在电影画面中,男女主角的位置处于一种平衡,摄影师导演故意安排了连餐具都平衡的画面,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导演韦斯安德森就是使用画面构图平衡方法的大师,他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这方面的经典,有机会咱们细聊。

3.线条的构图与透视效果

线条的构图在摄影中有着引导视线的作用。啥意思呢,就是我们在看一张照片或者一副画面的时候,眼神是会跟着线条跑的。方向就是透视上的消失点。

这个原理是根据我们人的眼睛在现实世界中的自然规律来的。我们的视觉规律,设计规律就是透视的。

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分别在这个走廊中有过居中的消失点的位置,这个位置形成了天然的画面视觉中心,也是这样的画面的主体位置和解读中心。


总结一下,王家卫电影里常会出现一些角色,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处于社会边缘,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另一方面,他们神情沧桑、性格封闭,把炽烈的情感压抑于心,好像苦大仇深的情种。在这些角色的身上,闪现着后殖民时期国际化大都市里人们特有的后现代气质。这种后现代气质即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

而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视听语言和画面构成,融合了这种后现代的气质,在视觉上,摄影上,光线色彩上形成了一种迷人的罗曼蒂克情调,并沿用到后来很多的他的影片中。

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同学们,在摄影构图,用光,色彩表达上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技巧,并且有很多机会应用的自己的拍摄中去。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内容,喜欢的同学不要忘记关注、转发、点赞。

如果你认同光影匠上述内容的观点,可以关注光影匠今日头条,我会分享摄影文化和摄影技巧,可以关注我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