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三五年前,穿着飘飘欲仙的汉服走上街头还会遭遇指点。
时至今日,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曾经小众的汉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圈,占领年轻女孩的衣柜。
汉服文化加速走入大众视野,微博上热门话题#汉服#截至目前已有55.2亿阅读量,抖音上的汉服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百亿次,B站国风音乐爱好者及参与人数也超过了8000万人。
国潮之下,汉服越来越受欢迎,前有已成规模的西塘汉服文化周、阿里造物节国风专场,近年来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以武汉的黄鹤楼“中华礼乐大会”和欢乐谷“国风次元节”为最。
武汉逐步成为同袍们(汉服爱好者的统称)的聚集地。
汉服的民间推广,要追溯到18年前。
2003年11月22日,一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自己做的汉服漫步在郑州街头。
这件事被新加坡《联合早报》以“汉服重现街头”为题报道以后,引起了许多汉服爱好者的共鸣,王乐天被喻为中国当代穿汉服出街第一人。
而11月22日这一天,后来也被定为汉服出行日。
王乐天汉服出街事件,则被视为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标志。
汉服复兴运动:通过祭礼、成人礼、集团、社团、协会等方式传播汉服文化的统称。
但汉服真正掀起全民热度,也就最近几年的时间。
这几年,一众古装剧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成了青年人的朋友圈和微博热门话题,近期热播的《千古玦尘》剧中精致的服装造型,也将“汉服热”推向了新高潮。
在惊叹的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的声音:所有剧中的服饰都能被称作汉服吗?
其实并不是。
“汉服通常意义上并不单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包含的朝代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其中又以汉、唐为主流。”
娜娜是一名汉服爱好者,2018年开始接触汉服,“始于颜值,终于文化,每年都会入手一套500元左右的汉服,作为汉族人,怎么能不爱汉服呢?”
每年的三月份,武汉都会举办花朝节。
这是武汉同袍们一年一度的盛会。
今年因天气原因,花朝节延期至3月底至4月中旬,不过人气依然爆棚。
武汉园博园和汉口里景区,仅3月27日、28日两天就接待近3万游客,4000余名汉服爱好者入园游玩体验。
在春花盛放的中式园林里,上千位汉服爱好者身着制作考究的汉、唐、宋、明历代汉服,或是翩翩漫步,或是轻歌曼舞,裙裾飞扬间,极尽优雅。
娜娜说:“特别精彩,活动期间还有花神献瑞、汉服走秀、汉服巡游、古风歌舞,感觉就像误入历史剧的拍摄现场。”
现在,她不仅是汉服爱好者,也是汉服文化的传播者,“身边很多朋友或是同事变成了同袍,有活动就一起参加,要买汉服也会一起参考,有两个朋友今年生娃,生产期间还在买汉服,打算让宝宝也成为小同袍。”
小小是武汉某大学在读研究生,她称自己为“游离在圈子边缘的一名汉服爱好者”。
2015年,因为本身对“古风圈”感兴趣,在朋友科普汉服后,就开始关注汉服。因为是学生党,消费能力比较低,加上消费观偏经济,对购买汉服并不狂热。
“我对服饰的需求偏向于实用、日常,汉服在我这里的日常指数并不算很高,六年下来,买了不到10套汉服,均价都在250元左右。”
小小说,刚接触汉服文化时,市场上流行的汉服形制是小曲裾(现在已经被证实是影视服装),那时候市场上的女性汉服只有曲裾、小曲裾、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对襟襦裙、半臂,而后又兴起了马面、立领、宋裤、褙子、闺门披、魏晋风等。现在出现了更多专有名词,如X破裙、X涧裙、补服、百迭裙等。
“汉服在市场化中的演变过程,真的很有意思,这也是大家喜欢汉服的原因之一。”
去年春节,小小穿汉服出游,“我爸第一次对我穿汉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勇敢并且自信、漂亮,因为他觉得穿这些衣服需要一定的美貌和自信,这样才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
这和汉服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说法不谋而合,现在也不仅仅是汉族人在穿汉服,甚至很多外国人也开始传播和推广汉服。在这种情况下,汉服逐渐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汉服的存在和兴起也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娜娜、小小的经济消费观不同,实际上,汉服和洛丽塔、JK制服并称为“破产三姐妹”,一旦入坑就意味着多了一个烧钱的爱好。
比之普通服装,汉服制作工艺复杂,设计、布料、刺绣、花样等相当考究,一层层工序的加入,拉长了工期,也抬高了价格。
笔者找到了武汉两个较大的汉服社,汉服湖北和归梦廊汉服社。
二者都是由湖北的汉服爱好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其中成员主要来自武汉,每个社团都有十多个社群,分布于微信和QQ,群里人数两三百到两三千不等。
群里的同袍经常在一起分享和交流汉服文化或是购买汉服的心得。
据群内的专业人士介绍,基础的汉服单品通常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质量好、设计感强的就要贵很多,有些绝版的套装定价大都在1万元左右。因其采用复杂的工艺,从下单到拿到成衣要等1年左右。
为了一件钟爱的衣服,动辄就要等上1年,虽然这仅属于个别情况,但从下单到收货,等上几个月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目前汉服商家基本上采用“定金+尾款”的销售方式,消费者先付定金,商家按照订单需求跟厂家确定生产量。
然而,随着资本涌入浪潮,汉服市场开疆拓土,愈发冲淡了一些商家对形制、版型的坚持,汉服界的“山正”之争也愈演愈烈。
根据百度百科,汉服基本形制包括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
而形制,恰恰是一件衣服是否能称之为汉服的判断标准。
同袍们参加集体活动时,穿正规汉服是他们历来坚持的底线原则。
据了解,即便是获得A轮过亿元融资的十三余,也难逃抄袭的诟病,为了避免争议,已经逐渐从汉服店铺改换到了国风店铺的方向,而且店里卖的大多数衣都不算是汉服。
历史上关于汉服的记载繁多,如: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如果按照古代的冠服制度,汉服从着装款式、颜色、纹样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平面裁剪对折、不破肩线、交领右衽、前后中缝等都是构成汉服的基本要素。
在现代现代汉服体系中,划分同样细致:
好在汉服文化的日渐火热,已经带动原创汉服设计者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汉服最大产地山东曹县为例,原创汉服加工企业会先花费1000元-3万元买下一套衣服的版权,而后再批量生产。
汉服爱好者越来越多,各种汉服复兴运动也层出不穷。
它有过一些令人瞩目的活动,比如北大、中科院等院校学者联名倡议,北京奥运会将汉服作为礼服;比如江苏师范大学的师生,曾穿着汉服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再比如由方文山发起的浙江西塘汉服文化周,至今是汉服界的盛典。
到现在,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很多汉服文化盛会,光是武汉,一年下来就有几十场规模不等的活动,民间自发组织和官方主办皆有。
在此罗列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迷路的同袍们可以收藏一下:
3-4月 汉口里花朝节
3-4月 欢乐谷国风次元节
5月 黄鹤楼夜游“古风集市节”
8月 江滩七夕文化节
9-10月 中秋拜月祭
11月 黄鹤楼“中华礼乐大会”
更多活动,可以在汉服文化社区平台“同袍APP”上查看。
汉服消费者普遍年轻化,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
回顾过去几年的数据,我们会被汉服快速的发展势头惊到:
2019年,仅在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突破20亿大关;2020年,全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突破63亿。
按此趋势发展,根据艾媒咨询预计,2021年汉服爱好者规模将达到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六百万爱好者,百亿元销售额,这意味着汉服仍属于“小众商品”。
然而,“小众”并不意味着简单,它远不仅是一件成衣,还包括集图稿设计、布料运输、打版裁剪、加工制作、成品运输、宣传与销售等产业链,与一般服装相比,还有成衣加工、摄影写真、旅拍租赁等业务相叠加。
这正是汉服文化产业的有趣之处,它需要资本的加持才能规模化,又因其文化属性成为独特的存在。
目前,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为我国汉服生产的主要来源地,众多汉服品牌也多在网红城市扎根。
汉服是一根杠杆,与任何其它消费品类结合,就能成为一个新的可能,从而变成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游戏。
比如将之与旅游景点结合的⻄塘汉服文化节,这项活动从2012年开始举办,请来方文山、徐娇等明星作背书。八年后,2020年的⻄塘汉服文化节,已经吸引到4万多名汉服爱好者参与,景区游客18.7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过亿元。节庆品牌本身也入选了浙江省首批文化和旅游IP,可谓名利双收。
从2003年“穿汉服出街第一人”,到如今汉服相关产业的融资、汉服与影视IP的合作,汉服文化热度持续走高。
汉服这个曾经只局限于小众群体爱好的服饰,正在不断破圈,一个可以更加大众化的消费品类正在诞生。
在武汉,荆楚文化扎根千年,汉服文化声势也愈发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目前光是汉服体验馆就有近40家。汉服体验馆一般不卖汉服,以试穿、妆容、拍照、写真和出租为主,均价普遍在几十到几百之间。
武汉,是一个年轻人扎堆的城市。不可否认,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服盛会仍旧是西塘汉服文化节,在汉服行业中,头部品牌也都聚集在成都、杭州等地。但随着同袍越来越多,大型汉服活动如黄鹤楼“中华礼乐大会”和欢乐谷“国风次元节”越办越好,武汉对汉服文化越来越重视,武汉汉服市场后劲十足!
作为商品的汉服是局限的,但在武汉,作为杠杆的汉服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