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09年到2021年,从最初的“光棍节”到全民购物狂欢,“双11”已走过了12个年头。
日历本上,“双11”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也蕴藏着时间馈赠给每一个人的成长印记。每一次鼠标的点击、每一方小小手机屏幕前的守候,将无数模样不同、境遇不同的普通人连接在一起。亿万滴海水的拼图就是大海,千千万万份微小但丰富的账单,一起创造了“双11”这个特殊日子里的人间烟火,既琐碎庸常,又波澜壮阔。
农村电商的“赶集”之路
今年“双11”期间,宝鸡岐正香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在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芊羽
11月9日20时,当无数网民沉浸在“双11”的优惠活动中买买买时,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的宝鸡岐正香食品有限公司里一片繁忙。配料、和面、洗面、包装、分拣、发货……流水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由于疫情因素,从去年开始擀面皮的网上销量比以往好了很多。今年‘双11’,我们采取平台满减加店铺优惠的方式,对客户的优惠力度更大。”公司总经理李文静告诉记者,今年“双11”火爆依旧,目前公司有近60名员工正在加班加点制作、发货,干劲十足。
“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年的‘双11’是全年最重要的售卖期,也是我们商家最忙的时候。”这样的场面,在李文静看来并不稀奇,“我们公司自2017年就参与到‘双11’的线上活动中,平时岐正香擀面皮每天线上的订单量大约是1500份,但是只要‘双11’活动开始,销量基本都能达到平时日订单量的10倍甚至更多,而且每年的销售额都在逐步攀升,预计今年公司‘双11’活动总销售额将突破100万元。”
回忆起自己的“双11”商家之路,李文静说:“作为一名‘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第一次参加‘双11’前虽然经过培训,但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备货不足,最后差点延迟发货,面临罚款和店铺扣分的风险。有了这次实操经验,我们的‘双11’活动也越做越得心应手了。”
“这两年,适应电商新玩法,不论是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平台,还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都能见到我们公司的产品。”李文静说,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人群需要,公司对擀面皮进行真空包装,研制出酸辣、香辣、微辣、麻酱等不同口味,同时搭配销售文王锅盔、挂面、油泼辣子、臊子肉等20多种风味小吃。
目前,岐正香擀面皮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还在3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法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称赞和喜爱。
近年来,因为线上销售成绩突出,以生产擀面皮为主的岐山县蔡家坡镇、蔡家坡镇另胡村入选“淘宝镇”“淘宝村”名单,彰显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商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李文静和他的宝鸡岐正香食品有限公司“赶集”的故事,只是农村电商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新农人实现创业理想,成为电商平台的主体,架起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在此过程中,很多人成为“网红”,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和传播影响力。他们不仅把家乡的农产品和风土人情等通过直播、视频等网络平台推向了全国,还联合乡亲们、当地企业一起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振兴乡村,电商大有可为,我希望能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对于未来,李文静信心满满,他希望能带领乡亲把电商产业做大做强,擦亮“擀面皮”这张特色产业名片,让这碗擀面皮走出农家小院,走上工业化流水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快递里的“双11”
闫勇正在给顾客办理快递业务。 本报记者 陶玉琼摄
本报记者 陶玉琼
“每年这个时候,快递就像潮水一样涌来,人就忙得没时间顾自己了。”11月9日,在西安市碑林区某小区门口,36岁的快递员闫勇“陷”在一堆快递中,“不羁”的发型有点惹眼。
他理清包裹后,开始逐一打电话。“您好,您的快递到了。”“您好,麻烦到小区门口拿一下快递。”……中途,有几位顾客来退货,闫勇头一偏,将电话夹在耳朵和肩膀间,接过对方手中的货物进行检查、下单,熟练地打包。“感觉大家越来越有钱,也越来越敢花钱了,我让我老婆今年也给家里添点东西。”闫勇笑着说。
统计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双11”总成交额由2009年的0.52亿元飙升至2020年的4982亿元,京东同期突破2000亿元;全网总包裹数39.65亿个。
这些惊人的数据背后,是快递员工作量的几何级增长。
“一年中最忙的就是这个时候,去年有一天我只睡了两个小时的觉。”闫勇告诉记者,不到6点起床,7点准时赶到站点分货,8点半开始派件,“双11”期间,他日均派件超过300件,工作到半夜是常态。但就算这样,他还离业务冠军有一段距离。他露出笑容说:“累归累,可一天能送出去那么多货,听到大家对我说谢谢,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饭来不及吃,水来不及喝,从天亮一直忙到半夜,包裹特别多的时候,真想自己能长出一对翅膀来。”在离闫勇几米外分拣包裹的小田面孔还带着几分青涩,他对自己去年的第一次“双11”送货经历记忆犹新。“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双11’。”小田与“双11”的第一次相遇在2016年,跟懵懂的爱情有关。“省吃俭用大半个月,在学校断电断网后赶到附近网吧蹲守到凌晨,就为了买到女朋友心仪的耳机……”“您好,取快递!”一位顾客打断了小田的讲述,少年眼中那片缱绻思绪还没等停落到路边斑斓如蝶的梧桐叶上,就被迅速收回,“好的,请您报一下手机尾号。”
送快递看似简单,可每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顾客的需求五花八门:存放快递柜的、放到驿站自提的、当面取件的……闫勇通过电话一一确认,生怕搞混了。“这些货可能都是顾客精挑细选熬夜‘抢’来的,不能因为我的工作失误,毁了别人的快乐。”闫勇坦言自己最近压力有些大,生怕忙中出错被投诉。
看着闫勇恨不得拥有三头六臂的忙碌模样,记者问他:“累吗?想过不干这行吗?”
“累,但我很知足。只要吃苦肯干,收入还不错,而且这几年公司给大家的保障越来越好,我想继续干下去。”闫勇停下手里的活说。
隔了好一会,他补充道:“就是每天早出晚归,有些亏欠家人。昨天视频,小丫头还说想我呢。”7岁的女儿,是闫勇心里最柔软的牵绊。
时代在发展,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这不是凭空而来,其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坚守和付出。
记者从陕西省邮政管理局了解到,今年我省邮件快件总量将再创新高,预计会在11月11日至18日出现业务量峰值,最高日处理量可能会突破2100万件。目前,全省有7.7万名寄递企业员工正在加班加点工作。
车上的货派送完了,可闫勇的工作还没结束。“差得远呢,我今天还有几批货没送。”他骑上车,又一次融入城市的车水马龙中。
天黑透了,一盏盏灯火亮起。愿那些匆匆的身影,今夜能早归。
订单中的消费变迁
十一月九日,关馨抱着一摞“双11”快递回到小区楼下。 本报记者 田芳昕摄
本报记者 田芳昕
“您把东西放在楼下,我这就去取……”关馨挂了电话,转身对爱人说,“咱们买的猫粮到了。”
30岁的关馨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职员。她和爱人10月就列好了一份“双11”清单,11月1日凌晨准时下单,最快的订单第二天就收到了货。
“今年我们购物清单最大的变化,来自家里新添的这两个小家伙。”关馨说着抱起了身边的两只小黑猫,“这两个小家伙太能吃了,所以我们一合计,直接囤了近一年的猫粮和猫砂,价格还比平时便宜了将近一半。”
提起今年“双11”买的最满意产品,关馨说是一台洗地机。“我们做了个计划,每年要给自己买一件能改善生活质量的产品,所以今年选了洗地机。”
关馨说着拿出了自己的手机,给记者分享自己的购物车。关馨一边看,一边向记者解释起一件件商品的来历:2020年,爱人担心自己的鼻炎,在直播间下单的空气净化器;2019年,因为心疼爱人工作辛苦,买的按摩椅;2018年一起给屋里换的大电视……这一个个订单仿佛是他们的一本生活日记,每一件为对方买的物品就好像是送给对方的情书,成为他们爱情的最好见证。
看着看着,关馨突然笑起来,把手机递到了爱人面前。“你看,这是2013年咱俩买的茶几。”关馨的爱人接过手机也不由得笑起来。“那时候我们刚工作,没什么钱,又想布置出个温馨小屋,好多东西反反复复看了好久,最后攒到‘双11’才买了。虽然用了很多心思,买到手的东西却不是很理想。那时网购没有售后保障或者运费险,这些年我们陆续淘汰了不少东西,就留下了这盏灯。”关馨指了指身后透着暖光的小灯对记者说。
回忆这十多年网购的经历,关馨最大的感慨就是那几年的快递不太规范,很多快递放的位置离家很远,家具都是他们拖着小车一件件拉回来的。“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跑很远去取快递,又大又沉,不过想到小家越来越温馨,取快递的路上心里都是期待和快乐。”
来年“双11”还会积极参与吗?关馨说,她虽然是“‘双11’老人”了,但随着“双11”活动时间越来越提前、规则越来越复杂、尾款从来没有算对等问题不断出现,她觉得自己也快要“玩”不动了。尤其是去年开始关注直播间以后,感觉自己一直在购物。“‘双11’‘双12’,还有年货节,一个个都在后面追着我呢。”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从大学时的一件卫衣到工作后的第一件家具,从有创意的一件小礼物到实用的智慧家居,从关注价格到关注品质……关馨的“双11”订单里呈现出的不只是个人的消费变迁,也蕴含着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百姓钱包越来越鼓、商品种类越来越多、物流寄递越来越快、网购管理日趋规范,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双11”订单里的人间烟火还在继续,而订单外的消费升级正在积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
每一束人间烟火都珍贵
陶玉琼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2009年末,互联网方兴未艾,淘宝商城在27个商家的参与下,孕育出第一个“双11”。历经12年,这个日子早已不再单纯和“购物”挂钩。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吃喝玩乐……“双11”不断创造着消费圈的一波波狂欢,也点亮了这个时代别样的人间烟火。
“第一次参加‘双11’是在大学,大家一起看晚会守零点,有种过年的感觉。这么多年一直参与,与其说享受优惠,还不如说是怀念青春。”
“去年有了宝宝,看到购物车里都是买给他的东西,恍然明白母亲那句‘我不爱吃’其实是个幌子。”
“以前‘双11’是一个人,现在‘双11’是一个家,虽然要给媳妇买单,但不用再当单身狗了。”
“父母节俭惯了,只有每年‘双11’买的‘打折货’,他们才会欣然接受。其实,很多东西我早就买好了,只是趁着这个日子寄给他们。”
恋人赠送的礼物、新家的第一套炊具、给自己辛苦劳作的犒赏、工作后为父母添置的电器……订单里的物品,标注和度量着生活,也延伸着情感与记忆。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冰箱沙发,这些在“双11”里的收获,将一份份微小但确定的幸福点缀进人们的生活,交汇成人间星河。
但在这些之外,那些处于狂欢幕后的身影,也是“双11”日历上暖心的风景。
卖力带货的主播、熬夜筛检商品的商家、彻夜奋战的快递员、为更快更好购物体验护航的程序员……无数忙碌和坚守的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传递着感动和温情。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也许,就是我们热衷“双11”的原因吧。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