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美食家”一词,既没感觉,也不认同,从苏东坡到汪曾祺,他们终究是文学家——不过是在饮食上非常用心的文学家而已。吃,只是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日三餐,自自然然,尽管有所追求,但也就是一种业余兴趣而已,并不像袁枚对美食的“过分”热衷,而我恰恰觉得苏东坡和汪曾祺的饮食境界是超越袁枚的。吃,最好不要走职业化道路;画家,最好也不要宫廷化。我遇到一些真正懂吃的人,多出自名门世家,他们基本上不写饮食文字,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2018年7月,我随白先勇老师去天津,“老美华”董事长韩志永请客,设在“青莲水岸养生食府”。老美华的手工布鞋舒适,中式衣衫潇洒,没想到韩先生那天摆的一桌宴,实在精美异常,妙的是并非鲍参肚翅,多是普通食材,可端出来的味道,令人惊喜连连,其中一道萝卜,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茄鲞,真不知怎么折腾出来的。那天,白老师吃得不亦乐乎,甚至有点走神恍惚,我们打趣道:“太好吃了,白老师都吃晕掉了。”美食,到了极致,是会让人忘乎所以,进入一个空虚境界的,人看起来是晕乎乎的,没错。
大家只知道苏轼发明了“东坡肉”,也知道他爱吃“竹笋焖猪肉”,殊不知他晚年一改习气,最爱吃蔬菜水果,偶尔吃肉,也只吃“三净肉”。东坡居士的饮食历程,值得借鉴。人的胃口,终究要退化,随着年纪的增大,一定是越吃越少、越吃越素。记得父亲晚年卧床七年,胃口不佳,以前最爱吃的鱼肉都推到一边,只留下玫瑰腐乳,用来配粥。不免兴起感慨:人只要健康,吃什么都香。各位看官,趁年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且吃且珍重:细水长流,滋味不败。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有关南洋美食与历史、文化的文章,内容富有文化底蕴,笔调轻松自在,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美食和名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提倡的生活态度,分享了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 另外,特请著名画家唐吟方画了十几幅插画,读来赏心悦目。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食家”丛书的一种。精选作者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饮食的文章,展示“南洋滋味”,包括肉骨茶、榴梿神话、椰花酒、南洋茶餐室(不同于港式茶餐厅)、娘惹菜、古早味的潮州菜生腌螃蟹、老南洋的茶叶店等等。内容也涉及美食家蔡澜、作家白先勇与南洋的美食之缘,讲述了南洋美食与历史、文化的关联。
何华,祖籍浙江富阳,出生安徽合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现居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者。出版散文集《试遣愚衷》、《买金的撞着卖金的》、《老春水》、《在南洋》、《一瓢饮》等。 媒体评论或名人推荐:
吃吃喝喝是人间俗事,何华却写出了几缕文气,滋味悠长。——白先勇何华用新移民的视角写南洋、写饮食、写吃吃喝喝中蕴藏的人文故事,颇值一读。——王润华 目录:
辑一·在南洋003 我的南洋茶餐室情结008 陪白先勇去看毛姆012 “深利”的生腌螃蟹015 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018 和白进火一起喝茶022 金宝小镇遇六安025 嵌在时光里的“老福源记”028 狮城早午餐031 榴梿神话035 南洋椰花酒039 梅园古早味043 下一站:怡保047 那一晚,白先勇和我们一起“疯”050 小美食053 李光耀母亲的“米暹”056 十年修成林金城060 蔡澜与美食065 擂茶饭:蔬菜的清欢068 厨房有人070 印尼苦果饼072 从“白熊”到Shashlik辑二·在人间077 佛门大滋味092 苏曼殊与八宝饭095 王褒的游戏之作098 张充和与“宝洪茶”103 上官云珠·茶·韵106 辛楣请客110 从“茶虾饭”到王祯和113 永和豆浆和“蔡李陆”118 飞机上的“小春园”120 跟着赵文瑄寻味123 大隐小隐126 舒国治的《台北小吃札记》130 餐桌回忆录134 欧阳修夸过的“浮槎之水”137 皖西访茶记143 从冶堂到竹山146 那些坑里的茶150 施茶153 我去三潭摘枇杷156 祁红屯绿161 徽州粿及其他164 那些丸子圆子们167 向豆腐学习171 南瓜是个好东西175 无蛋不欢(二帖)180 瓦壶、锡罐与瓷杯184 山西五谷香186 拉萨的茶馆188 高邮是个好地方191 《千羽鹤》里的志野茶碗195 巴黎的“两只蜜蜂”198 杰弗雷·巴瓦的咖啡馆201 在印度喝茶204 夜滋味209 《金瓶梅》里的“食”213 因见秋风起
此外,淘宝、京东、当当,都已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