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隍庙原称“星洲城隍庙”,后改称“丹戎巴葛都城隍庙”,是新加坡知名的华人庙宇之一,1905年由瑞于法师修建。在高楼林立的市区中,这间古香古色的小小城隍庙,曾是一道独特的的人文风景线。
都城隍庙所在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原是一片面朝大海的渔村,人们住在临海的高脚屋里。随着新加坡开埠后商业贸易的兴盛,丹戎巴葛地区被开发为新的港口,以减轻新加坡河口的繁忙度。这里也就逐步发展成为新加坡重要的商业区之一,也是华人聚集的主要区域。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华人劳工与苦力来到新加坡,他们大多数是年轻男子,或者单身,或者妻眷留在家乡。他们的工作十分辛苦,甚至充满危险性。为了减轻身心的双重痛苦,他们往往沉溺于赌博、鸦片和嫖妓。据说都城隍庙的创立者瑞于法师,初到新加坡时就在丹戎巴葛、直落亚逸一带,替那些底层苦力占卜问事,以解他们心灵之苦闷。
瑞于(1867-1953)法师,
俗名黄杏村,自号痴禅。祖籍福建省晋江县。曾是前清秀才,诗文俱佳、精通易学。20岁时在漳州龙溪南山寺出家。1904年左右来到新加坡。初来时,因人地生疏,乃设摊路旁,为人卜卦。之后受邀在凤山寺担任住持。1905年,得星洲名士、富商邱菽园资助,在柏城街(Peak Seah Street)筹建了都城隍庙。
传说邱菽园听闻瑞于卜卦颇灵,特意乘坐华丽马车前往问卜而与瑞于相识,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邱菽园(1874-1941),
原名邱炜菱,字萱娱,号菽园。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惠佐)。其父邱正忠在新加坡经营米业而成巨富。邱菽园14岁随父返回故乡福建海澄县参加科举考试。20岁中得举人,之后北上赴会试落地,22岁返回新加坡,继承了父亲的部分商业。
邱菽园是新加坡著名的诗人和文化人,曾出版过多部诗文集,还成立过文社、办过报纸。他热心社会活动,曾与林文庆等人创办《天南新报》,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也笃信佛教,参与过不少新加坡的佛教事务。
而瑞于工于诗画、精于书文,佛学造诣深厚,精通易学。
因为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和爱好,二人惺惺相惜,引为知交。再加上都有颇高的诗词造诣,可以往来唱和,以诗文会友,因而相互赏识,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瑞于留下了《瑞于上人诗集》,邱菽园则有《菽园诗稿》等著作。
1905年,邱菽园慷慨解囊为瑞于捐资修建了都城隍庙,供他清修。这份情谊着实令人感动。都城隍庙建成之后,这里也成为当时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
都城隍庙大殿后有一片小院子,院子正中有一颗大榕树。瑞于和邱菽园等人常常在后院的大榕树下品茶、说古论今、诗词酬唱、谈玄论道,还吸引不少文化界名人到庙里寻风雅。也有人不辞旅途遥远前来求笔墨之宝,使得这座庙宇当时颇有文化气息,远近驰名,也给都城隍庙留下了一段风雅往事。
二十余年后,邱菽园因投资失败而宣布破产,从此生活潦倒、恶疾缠身,唯靠友人接济度日。瑞于不忘旧日之恩与相知之情,每周必去邱菽园寓所探望,带去日用品和银元,十年如一日,直到1941年邱菽园逝世为止。
瑞于在都城隍庙里仍然替人解签卜卦,他还特意辟出一方静室挂上“昭庆院”的牌子(“昭庆院”之名的来历可惜已无人知晓),作为给信众卜卦问事、解决精神苦恼的地方。这叫名叫“昭庆院”的静室至今仍保留在都城隍庙内。
都城隍庙里挂有一幅年轻时的瑞于法师的炭笔肖像画,右上角有邱菽园的题字“痴禅开士造像偈赞”:“者箇阿师,自名曰痴;既痴于禅,亦痴于诗;非儒非墨,不惠不夷;侠游詟服,风雅主持;敏捷华藻,昂藏威仪;铃语殿角,茶烟鬓丝;丈室寂照,四海名驰;有相皆妄,念佛是谁;诗禅痴禅,一以贯之。”这首“偈赞”充分体现了邱菽园对瑞于的理解和赏识。
斯人已逝,而这段僧俗结交、诗词酬唱,以及报答知遇之恩的风雅历史仍在民间流传,被人称颂着。
关注“道妙书院”,分享道家智慧
探索柔弱、处下、不争的力量;
领悟无知之慧、无求之得、无用之功。
交流邮箱:daomiao.s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