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很多地方连降暴雨,导致交通瘫痪、房屋坍塌,造成重大损失,并引发全民“看海”。
▲湖北武汉的公共交通
▲安徽枞阳,道路变河流
▲安徽宣城,村镇成泽国
▲河南新乡一商场,货物浸泡在水中
▲贵州铜仁市,水面仅露出树梢,电线触手可及。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多次提到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必须加快这方面的建设!
有人说,一下雨就淹,主要怪雨下得急,下得大。
要说下大雨,新加坡还是有发言权的。处于热带地区的新加坡,年降水量达到2300毫升以上,而且暴雨居多,雨来得快,下得急,昏天黑地,雨势汹涌,如同世界末日。
然而,新加坡却很少发生水灾。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鱼尾狮的神佑吗?
从源头开始,主动收集雨水,而非一味的防洪堵截。
新加坡人都知道,暴雨刚刚过后,大家就纷纷出门。因为这时无论行车道、行人道、草坪还是隧道,几乎都没有积水,毫不影响人们的出行。
这一切,都是因为新加坡有一个完整而强大的排水管理系统,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像一块大海绵一样,瞬间吸走大量的雨水,然后全部汇集到地下大的排水渠中。
▼在新加坡,你会看到星罗棋布贯穿各处的大小沟渠
▼路边也有很多沟沟盖盖
▼马路上有很多排水孔
▼政府还大量采用可以渗透水的砂砾技术,通过草地、地面的渗透,收集和引导雨水。
这些,都是新加坡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在新加坡城市建设之初,每盖一座楼,每建一个街区,最大容量的排水系统一定是计划在前的,这是它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的结果。新加坡的集水、排水、循环水使用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每一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除了在所有的城市道路和街道两旁,以及所有的居民住宅区修建排水管道之外,多年来,新加坡政府还在全岛范围内大兴水利设施,修建蓄水库和蓄水池,并以水库为中心,在周边发展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成为人们锻炼、休闲和亲近自然的理想胜地。
▲新加坡有名的麦里芝蓄水池
仅靠这些,就敢抵抗所有的暴雨,那还真的是天真。新加坡也绝不是从来没有被水淹过,只是新加坡公用事业发展局在事后会对全国多地进行水道和水沟的全面检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及时清理排水道的堵塞,扩充现有路边沟渠的数量和排水量,把马路垫高等。
2013年,当局重新修订了地面排水系统准则,规定新建的项目必须为防淹水尽一份力,通过融入仿自然元素(屋顶花园、湿地、垂直种植箱等),以及减缓地下储水池的雨水排入水道的流速,避免沟渠不胜负荷,要求地产商从源头开始,负起一部分防淹水的责任。(这点非常值得借鉴)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2008年开放的滨海堤坝。作为一个年均降雨量达到2400毫米、雨量充沛的热带国家,新加坡的滨海堤坝是全面防洪的环节之一,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滨海堤坝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它是将蓄水池和大海隔开,防止蓄水池内的水受潮汐影响。通过7个阀门来控制排放水。工作人员只需要启动1分钟内可排空一个奥林匹克游泳池容量的巨型排水泵,就可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当全部7个排水泵同时启动,整个过程只需要9秒钟。(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此外,在所有重要道路的地下管道,也都装有实时监控系统,一旦有情况发生,相关部门和人员就会立刻做出反应。即使是购物天堂乌节路,地上人头攒头,地下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集水、防洪的下一步——水循环使用
有了集水排水系统,再看看新加坡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废水的。2009年,新加坡建成了一个贯穿全岛的“深隧道阴沟系统”,就像一条运载水的高速公路;通过污水连接管道、深海排水管、地下水泵系统、中央供水回收厂,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正因此,新加坡每年的水流失只有5%,流失率全球最低。(赞!)
深隧道阴沟系统回收每一滴用水,并进行净化和处理,生成新生水,能满足国内30%的用水量。新生水目前主要供工业使用,政府也鼓励人们尝试,在超市也可以买到。(质量胜于一般饮用水,值得一试)
要知道,1965年新加坡建国之后,一直靠与邻国马来西亚签署的两个供水条约,整个国家80%的国民用水都来自马来西亚。水的供给受制于人,绝对不是新加坡所愿意看到的。而新加坡水处理能力的快速提升,不但让新加坡免于水淹,也大大保障了新加坡的用水安全。
新加坡的整个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完整的体系让新加坡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水处理国家。在气候条件不能改变,自然灾害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天灾就会不再可怕,人祸也不会再有。
不过新加坡近年也有暴雨导致淹水的,2010-2011年乌节路就发生过,并在2011年大选成为批评PAP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城市排水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不能有任何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