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国立大学,怎么从穷得借钱变成亚洲第一?

谁能想到,现在财大气粗,不停翻新扩建,助学金、奖学金发个没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也曾有有揭不开锅的时候?国大曾经“穷”到向世界银行借钱办学校,简直是写实版“再穷不能穷教育”啊!

昨天(9月10日),世界银行设施与城市发展中心主管施瓦茨(Jordan Z Schwartz)在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举办的亚细安经济论坛上,将当年新加坡向世界银行贷款兴学的签约照片,交于教育部代部长王乙康留念。

▲图:代表新加坡签署贷款合约的前新加坡驻美大使蒙特罗(中),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纳普(右),世界银行新加坡执行董事友苏达拉(左)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大前身——新加坡大学(简称新大)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师生人数和需求,决定兴建肯特岗校区(Kent Ridge Campus)。然而,工程需要巨额资金,当时的新大无法拿出这样一笔天文数字。1972年2月,世界银行同意给予新加坡950万美元贷款,作为新大扩建和搬迁的经费。

▲建校前的肯特岗

之后,建筑学院从淑女山校园迁至肯特岗新校园,成为首期工程中第一个落户新校园的学院。随着1980年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由新马华人社群集资兴办)的合并,全新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成立,并将其校园从武吉知马联合校区迁至肯特岗,后来这里也成为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主校区。

▲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武吉知马联合校区

肯特岗校区拥有世界最大规模文学院之一的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世界知名的工程学院;新加坡唯一一个设有建筑系的设计与环境学院;长期霸占毕业生薪资首位的牙医学院;堪称亚洲伯克利的杨秀桃音乐学院和东南亚规模最大的理学院等等。

▲即将完工的工程学院

在贷款后的九年里,新加坡国立大学连本带利还清了贷款。而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沉淀,早已被世人遗忘。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长陈企业副教授就说了:“1972年,新加坡穷到连950万美元都没有,需向世界银行借贷筹建大学,这令许多出席论坛的国人都感到惊讶。”

▲老当益壮的中央图书馆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早已经完成了“一个亿的小目标”。仅2005年国大百年校庆期间,就收到了来自杨潞龄基金、李氏基金及陈振传基金会总共捐献的1亿5900万新元。

杨潞龄基金所捐献的1亿元是新加坡大专院校从私人捐赠者获得的最大一笔单项捐款,国大医学院因此改名为“杨潞龄医学院”。为肯定李氏基金及陈振传基金会的贡献,国大将新落成的大学堂(University Hall)的两座相通的大楼分别命名为”李光前大楼”及”陈振传大楼”。其实,在国大走一圈就不难发现,有不少建筑都是以“金主爸爸们”的名字命名的呢~

▲李光前自然博物馆

同年,教育部接纳“大学自主、管理及资助”(University Autonomy, Governance and Funding – UAGF) 指导委员会的建议,2006年中旬之前,让国大改组成私立大学。

之后,国会通过了国大企业化法案,国大将以非牟利机构的方式经营,而且享有更大自主权。之后国大还成立了一个10亿元多种货币中期票据计划,售卖票据所得将用来资助国大的资本支出及一般营运资本需要。至此,国大开始走向了壕得一发不可收拾的道路。

面对日趋严重的肯特岗校区建筑老旧、使用面积不足、硬件落伍等问题,国大决定再扩校园,兴建大学城(University Town)。只是这次,国大不需要再去借钱,而是可以“自费”了。

▲国大地图(2016)

大学城于2013年10月开幕,是对现有肯特岗校区的延伸。事实上,兴建大学城的初衷之一,还想做2010年第一届青奥运的奥运村的。只是建设过程因严峻的经济形势而拖宕,本着务实的精神,那年的青奥运村最终安置在了南大。

大学城最壕气冲天的部分,就是在斯蒂芬李文正中心(Stephen Riady Centre)顶层建了无边际泳池,和金沙叫板。李文正,又是一个金主,印尼富豪。

大学城不仅缓解了老校区的人流压力,它集教育资源中心、寄宿学院、研究生公寓、餐厅、活动中心和新兴行业公司研发中心于一体,极具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为国大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