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末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精神分析学,对精神病学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学说的头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包括遗传的性格构造在内,人心理的发展是由幼时的经历决定的。
新加坡17岁的女孩小潘的成长经历,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年仅12岁时,她就以割脉自残的方式宣泄过不满;
进了中学后,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很差,会向老师丢桌椅,对校长大喊大叫,后来落到被学校开除的下场,送进收容所;
在收容所里,她仍用各种方式自残,比方说:梳子割腕、喝洗衣剂……
▲(示意图)
小潘为啥要这么百般作践自己?事情要从7年前说起,当时小潘才10岁,她的妹妹8岁,小潘父亲只是一个散工,收入有限,因此家庭经济情况相当拮据。
▲父亲看起来老态毕露
后来妈妈就去夜总会当了陪酒女郎,经常醉酒醺醺的半夜才回家,要么就彻夜不归。有一次,小潘妈妈半夜醉倒在家门口外,呕吐的污秽粘得满身都是,是小潘和妹妹费老大劲儿才把她拖回屋子,再帮她冲凉换衣服。
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回到家后,不但不会照顾孩子,还经常一言不合就对小潘姐妹俩拳打脚踢。
妈妈醉酒后时常发酒疯,用皮带乱抽小潘和她妹妹。终于有一次,小潘忍无可忍,回手打了妈妈一巴掌。
可能是家庭环境太压抑,或者是对母亲极度不满,小潘开始患上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后来,小潘父亲也是不能忍受家里的混乱状况,愤而提出离婚。在破裂的家庭环境下,小潘性格更不稳定,自残倾向也就更加严重了。
科普一下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问题,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自毁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此类心理疾病多与幼年时缺乏关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等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有关。
心病还需心药医。后来,小潘被送到心理医生那里,足足治疗了4年,才戒掉自残恶习,病情趋于稳定,也不用再服药了。
有人或许会说,如果她自小的家庭环境美好和谐,如果她的妈妈不是陪酒女……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近年来,更有医学专家认为:精神心理疾病不能全怪爸妈制造的“童年创伤”。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精神心理疾病的诱因复杂多样,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治疗时常常需要整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技术手段,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好在现在的小潘想得很开,她说自己有爸爸、妹妹、男友还有心理医生的支持,已经很满足了。希望日后可以当护士或幼儿园老师,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