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医疗体系究竟强在哪

"

一位在国内颇有声誉的专家坦言,其实单论做手术的技术,国内的顶尖医生并不输新加坡,真正令他感慨的是这里的医疗服务和浸透在每个细节的人文关怀;因为决定病人体验的,绝不仅仅一场手术的成败或效果那么简单。

"

这是国内一名资深医生在新加坡交流短短几天内的直观感受。透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更加宏观的图景:

根据最新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排名,新加坡的公共卫生全球排名第一。

2014年彭博社(Bloomberg)发布的最高效医疗体系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一。

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

被政治与经济风险公司 (PERC)评为2009年最有能力应付大型医药危机的亚洲国家。

每年,到新加坡接受医疗服务的海外群体多达50余万人。

而在这一切成就背后,新加坡一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却只占全国GDP的4.25%(世界银行2015年数据),低于中国的5.32%,更远远低于美国的16.84%。新加坡医疗体系的高效可见一斑。

究竟新加坡何以“花小钱,办大事”,在哪些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小编谨以各方所闻所见所读,尝试作一浅析。

1、严格的医疗分级和转诊制度

如下图所示,新加坡全国的医疗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最底层的,是遍布全岛各地的基础医疗单位,包括社区医院、诊所和护理院。这些医疗单位是病人生病时可以造访的第一层机构。绝大部分我们平时常见的毛病,比如感冒、咳嗽、小伤小痛什么的,都可以去这些机构解决。

中间一层是新加坡的各种综合性医院。如果一些毛病在诊所或者社区医院看不好,那么就需要诊所医生写推荐信,将病人送去综合性医院向专科医生进行就诊。

而顶端的金字塔尖则是一些专科医院,比如癌症治疗中心,精神病治疗中心等。

分层级的医疗系统,可以有效的将病患分流:一些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在诊所和社区医院那一层就可以应付,因此无需去大医院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诊所医生的推荐信,通常也不能预约综合医院的专科门诊,就算预约上了,看病的费用也不能报销。

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则还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转诊制度。这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尚处于萌芽阶段,难以撑起一个全面的基础医疗网络。另一方面也源于国人目前对社区医院和诊所还缺乏信任。

因此在中国,不管大病小病,大家都往大医院跑,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服务效率和质量自然难以提高,有限的医疗资源也难以集中用在最需要的病人身上。屡禁不止的“黄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反观很多社区医院或诊所,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医生资源落后,很大部分是高龄退休返聘医生,则往往门可罗雀,甚至需要赠送礼物来吸引病人就诊。

2 、对服务的高度重视

有了医疗分级体系创造的有利条件,新加坡也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这体现在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上。与国内医院千篇一律且略显呆板的建筑风格不同,新加坡的医院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整洁、精致和美观。医院的一楼大厅通常有咖啡厅、快餐店、甜品店,还有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和供休息的长椅。给就诊者和其亲朋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常有的压抑、紧张的氛围。

很有代表性是新加坡邱德拔医院。它坐落在新加坡义顺地区一个湖边,布局有美食广场、商店和操场,医院处处被绿植景观覆蓋,立体绿化覆蓋到下沉庭院、花池、露台、阳台、屋顶花园,并且病房设有花台,几乎每个区域都能看到绿色景观,甚至周边社区不少居民到医院散步、购物、运动和乘凉。

另一方面,新加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益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培训和评价体系。

医院非常重视医生的服务态度,年轻医生会接受专门的和患者沟通交流的培训。来自患者的评价是医生奖金高低的衡量指标。得到一定数量好评的医生,能佩戴名字镀金的胸卡。无论你是多有名的教授,发了多少文章,都无法改变你胸卡的颜色,只有来自患者的好评,才能让医生的胸卡闪闪发光。

在中国,医生评职称需要写很多论文。在新加坡,住院医师进入专科并无论文要求,但住院医师进入专科培训之前,都需要做一个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项目。

3 、对医生行业的尊敬

据2018年初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有45%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原因之一是中国医生普遍收入不高,与他们的付出和对社会的贡献不成正比。

2017年,71.6%的医生工资水平低于8000元/月,工资在10000元/月以上的医生占比仅为13.1%。与此同时,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都大大超过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

另外,敏感的医患关系也是阻挠从医积极性的又一因素。虽然近几年“医闹”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但极端案例仍时有发生,之前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赫英东被孕妇家属殴打就是一例。整体上,对医生的肢体暴力事件减少,但语言暴力仍旧普遍。

反观新加坡以及很多其他发达国家,医生则享有很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的数据,毕业生中位数月薪为3200新元(约合16000元),而医学院毕业生的中位数月薪达5000新元(约合25000元),在所有专业中位居第二。

新加坡社会各阶层的人都非常鼓励子女做医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女儿就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著名歌星孙燕姿的妹妹也是一名公立医院的医生。很多新加坡的内阁部长和政界精英都是医生出身。

4 、公私合并的医疗保险保障

很多人对西方国家的医疗制度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死得起,病不起”,意思是说医疗费用高昂,如果得了什么大病,随时会倾家荡产。新加坡的医疗费用同样高昂。但是在这里,很少人得大病时需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秘诀就是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

在新加坡,每一位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自动参与政府主导的终身健保(Medishield Life)保险计划。类似于国内的城镇医保和新农合,这个计划本质上是一种针对个人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旨在补贴患者的长期住院费用和重大疾病的巨额治疗费用。在此基础上,新加坡政府还与本地最大的几家保险公司合作,例如保诚等,推出可供本地人和在新的外国人购买的升级版终身健保保险(Integrated Shield Plan)。升级后的终身健保保险不仅每年可赔付的额度大大提高,也给受保人前往私立医院或公立医院住高档病房、享受更舒适医疗环境的条件。

这种由政府、个人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的医疗保障制度,既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因为个人需要承担部分医疗或保险费用,减小了个人滥用医疗资源造成浪费的风险。相比于很多提供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新加坡模式显然更高效。与国内相比,新加坡也因为商业保险公司的深度介入,更大程度上减轻了国民的潜在负担。

总结

退一步看这个问题,其实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或任何单一体系,都是整个国家大环境的缩影。在一个政府清廉、行政高效的国家,往往这种高效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文来源:安通国际咨询 图片来源:摄图网正版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