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带小岛的弹丸之地上,其实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伟大、有平淡、有心酸、有欢笑,走入这些地方,就好像是把人生百态与世态炎凉都体味了一些,我虽冷眼旁观,但也时常情不自禁,最终于落笔处百转千回。
早期的新加坡人,住在木质的亚答屋里,大约20-30户人家组成一个小村落,这就是甘榜(马来语Kampong的音译)。在这些甘榜里,没有像样的道路,刚不用说上下水,直到1960年代的两场铺天盖地的大火,烧灭了两万人的家,却点燃了政府规划居住环境的激情,伴随着新加坡著名的组屋制度,一个个甘榜村落被拆除,一批批村民走进了现代化的房屋。
▲图片来自网络
近半个世纪过去以后,新加坡所有的甘榜村落都已经拆除重建,只剩本岛的Lorong Buangkok罗弄万国,以及新加坡离岛,乌敏岛。
新加坡华人孙朝坤先生在1956年买下了Lorong Buangkok罗弄万国这片土地,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华人和马来人,甘榜村落逐渐形成。如今接替他管理村落里大小事务的是女儿孙梅虹女士,村民们已经习惯了由这位“头家”代表大家。
今年已经65岁的孙梅虹女士知道这里的一切,从鼎盛时期的40户人家,到1970年代的大水,再到目前的26户人家,以及形形色色的访客,她都了熟于心。
进村的路口:
大隐隐于市,这就好像是现在的罗弄万国,四周近在咫尺的高楼大厦,已经把它包围其间,站在村落里抬头仰望天空,视线中始终无法避开建筑物。
它就好像是一个耄耋老人,依偎在青壮年的身边,但即使这样一种安静的存在,也不会一直保持下去,2017年10月,国会议员提出建议保留新加坡最后的甘榜村落,使罗弄万国又回到了大众的谈资里。
自制门牌:
罗弄万国甘榜村落的面积大约是12000平方米,目前的26家住户中有屋主,也有租客,选择住在这里,大多数人是因为已经习惯了甘榜的生活,不希望搬入楼房,而如今的罗弄万国也早已经接通了上下水,有网络覆盖。
村中的华人房屋:
村中的马来人房屋:
虽然政府已经表示,近期内没有重建这一区域的计划,但是村民们都知道,恐怕离开的一天只是时间问题,有几位村民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人生的大半辈子都住在这个小小的甘榜,提起迁移,不免伤感。
村民们喜欢被绿树包围的家,喜欢每天鸡犬相闻的日子,喜欢大家齐心协力为甘榜的情感,但却并不喜欢川流不息的参观者。目前,除了土地征用的隐忧之外,甘榜木屋最大的问题就是修缮,所使用的锌板屋顶寿命大约在四年,现在已经越来越难找到替换的锌板屋顶了。
罗弄万国甘榜村落距离实里达公园连道非常近,穿过一小片树林就来到河道边,可以想象当年没有修建河道时,这里的水患有多么严重。
本文的浓墨重彩处,要给这位村口打鼓的大叔,当天我和叶大姨到达后没有多久,就开始瓢泼大雨,我们在大雨中走完村落再次回到村口时,突然听到一阵高亢的音乐声,循声找去,原来是一位大叔正在自娱自乐打着架子鼓,他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屋避雨,喝饮料。
大叔说,他的家人都已经搬入高楼,他因为喜欢甘榜的自在,最重要是能和一群喜欢音乐的朋友一起打鼓唱歌,所以一直跟着重建迁移,一个接一个的甘榜消失后,最终来到这里。
这将是他甘榜旅程的最后一站,我问如果这里也拆了,你怎么办?他笑笑说,只能和你们一样,搬进高楼里,说着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看了看端端正正贴在墙上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要懂得舍,有舍才有得。
本次探访罗弄万国,刚巧因为特殊原因要带着小胖,又遇上大雨,我只能牵着他走在泥泞的村路上,他也亦步亦趋地紧紧跟着我,叶大姨偷偷拍下了这张照片,她说,你的采访也挺不容易。
在文章的结尾,我不愿留下罗弄万国甘榜村落的地址,正如我怀着矛盾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我希望为它留下只言片语,但我又害怕打破它的平衡,对于甘榜,我也是个闯入者。
但是我知道在现代社会里,它是无法被隐藏起来的,正如这个时代,注定会淘汰一些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它们无可避免的会成为历史的背影,也终将离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本文图片源自两次拍摄,但后来想想也好,呈现了最后的甘榜不同的面貌,感谢一直对我非常支持的摄影爱好者叶大姨,Amanda Ye。
(文:波希米亚檬檬)
相关链接:
【新加坡眼】甘榜精神,现代新加坡的乡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