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圣诞时节游新加坡(一篇夹叙夹议好游记)

我的新加坡情结始于大学时代,那会儿我给一个有多动症的小胖墩当英语家教,他妈妈刚从新加坡回来,兴奋的给我看一大堆花园国家的照片,并对新加坡的整洁和美丽赞不绝口,从那儿以后我就一直对这个岛国心怀憧憬。在认识Daniel以后,我的愿望一个接一个实现,其中也包括去新加坡。我对狮城的好印象共计有:美食、圣诞亮灯、绿化、发达的购物和娱乐设施、浓郁的艺术气息……其实小地方只要用心去玩也有意思,不一定选择十天游遍新马泰。

新加坡面积接近700平方公里,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含63个小岛,而这些小岛一部分是无人居住的。新加坡真的小,就比浦东大100平方公里左右,大约相当于上海的十分之一。但正如的士司机所说:“辣椒很小,可是还很辣呢!”

新人的优越感和异乎寻常的自豪感

这次和出租车司机打交道比较多,印象深刻。新加坡人对自己的国家非常骄傲和自豪,而对中国的发展则所知甚少,好像以为我们还活在石器时代。“今天是冬至,我们在家都要吃汤圆。很方便,超市可以买到一包包,水烧开就可以下锅煮。不像你们,要去菜场买面粉自己做,多麻烦。”晕!像家乐福、易初莲花这样的大超市早已在中国遍地开花,能买到速食有什么了不起!现在能下厨揉面烤蛋糕、披萨,对咱们是一种生活情趣!可惜我即使宣讲他也听不懂我这种正宗普通话,这个广东口音的司机只顾自说自话,大肆描述着新加坡人的幸福生活。看来哪儿的出租车司机都一样,话痨!

新加坡的的士(他们叫“德士”)司机最爱对游客鼓吹的有: 1. 曾经世界第一大、如今第三大的摩天轮Singapore Flyer 2. 新加坡金沙赌场,这个赌场是新加坡与香港竞争游客的重要筹码。

我们后来遇到一个司机是上海通,他甚至知道汤臣一品的天价噱头、还知道中国即将取消黄金周、并在中秋和端午节放假。真不容易。另一个司机则提到苏州工业园区让新人感觉很委屈。

新加坡的司机非常守规矩,转弯的时候若碰到人行道绿灯,他会等斑马线上的人都走干净才继续开。行人也都不紧不慢,因为知道车子会等。看到一辆货车乱来,司机伸出手指指点点的批评说,“这个车,红灯他也走!”在新加坡上了年纪的人素质也很高,看样子他们的习惯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了,一辈子都这样。司机好像新加坡政府的喉舌,对我们大加叮嘱:“扔垃圾和烟头都要罚200新币,我一个亲戚刚刚被逮到一次。在牛车水丢了一个烟头,罚款200。”“还有,你们要等青红灯(就是绿灯)才可以过马路哦!”唉,搞得我们好像什么规矩都不懂一样。不过也难怪他们怕了中国人,回国在浦东机场,一个女人霸占了电梯传送带,身后一个老外打手势请她靠右,以便其他人从左道通过。女人不屑的说:“外国人,港督!”次日更看到出租车拐弯时撞倒摩托,二话没说便溜了。平时路上看到往车窗外扔垃圾和塑料袋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也许到了我们的下一代,这种丢脸的事情才会少一些吧。

出租车很方便

新加坡出租车公司很多,计费相当复杂,起步价似乎是2.8新币,晚上涨价。出租车不能随叫随停,需到专门的Taxi Stand 排队候车。在商业街虽然需要大排长队,但车源充足,等不了多久就能用车,挺方便的。而在僻静的路段,按停靠点旁边的“叫车”钮,也能有车过来,后台大约有个调度中心。我们很快就发现司机普遍高龄,不过这些老头子开起车来并不含糊。我们赞叹说:“新加坡打车真方便,价钱又便宜。”新加坡路上跑的以日本车为多,HONDA 和TOYOTA 差不多各据半壁江山。

美食广场

“新加坡的东西真好吃!每顿都吃得好饱。”Daniel 赞道。新加坡是移民国家、像个火锅一样集合了东南亚各个种族,口味偏酸辣、浓重,正对 Daniel 的味口。大排档被政府集中起来安排在商场、公共设施的地下或楼上,干净得倒像餐厅,食品卖相很好,看得人食指大动。泰国菜、越南菜、马来风味、韩国日本料理……选择多得挑花眼。(类似上海的大食代之类,但分布更密集、也更卫生。)难怪新加坡不少市民干脆家里不开火,三餐都去美食广场解决。(只是近来新加坡报纸议论说:物价飞涨,50元到超市简直买不了什么东西,所以一些德士司机的太太也重新下厨,给家人准备早餐和饭盒——省得不多也是省啊。“政府表示“这都是油价上涨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市民说:“等小孩上大学了就到中国生活,那里物价低。”他们太天真了,中国物价才不低呢。)

不过干净的美食广场10:30才营业,10:00以前都还在打扫卫生做准备,要吃早点只能另谋出路。我们找到酒店后面一条小街吃早点,卫生条件稍差,卖炒稞条、烧腊等食物,价格更加低廉,好像香港的大排挡。这里打工的妹妹不会讲英文,连自己所在的街名都讲不出,只是日复一日苦着脸切烧腊,也算是出了国了,但处境并没有改善。听说新加坡的学校普遍实行双语教学,不会英文就什么好工作都找不到!又听说“新加坡人是非常讲究文凭的,如果不是出身名校,即使有多年从业经验也不认。”道听途说,不知道真假。

新加坡物价并不贵,从美食广场吃饭就可以看出。一人每顿大约6-10新币(新币和人民币汇率大约5:1),10新币是带上水果或果汁的价格,所以和上海的午市商务餐价格差不多。食品以各类快餐为主,外加小火锅。这里可以大啖木瓜、菠萝、猕猴桃,常见的梨和苹果也格外甜和水分足。水果是切成一块一块整齐排队备选,每块大概1新币,选好以后服务员会切成小块装盘,带上竹签递给你,我原本以为她会装袋给我自己想办法呢!

寻访肉骨茶未果,至今惦记

新加坡最正宗的美食,恐怕非肉骨茶莫属。我们事先没做功课,临时报佛脚、根据旅游手册专程跑到中国城宝塔街去吃黄美松肉骨茶,没曾想宝塔街来回走了三趟,楞没找到这家餐厅!后来对照门牌号找到店址,却是一个洗脚妹在门口招揽生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回国后才查到店子搬家去了仰光路。后来去小印度,也没遇到黄亚细肉骨茶餐厅,遗恨。这两家老字号名气都很响亮,分别由黄美松的子女经营,口味想必相近,都是清淡型外加胡椒味——但我又知道什么呢,我都没尝过:(

人口密度大

新加坡的人口500多万,其中四分之三是华人。除了摩纳哥之外,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但据说政府还在大搞人才引进,希望向香港看齐,达到600万。新加坡劳力短缺,联合早报有一整页招工信息,不过都是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除出租车司机外,服务生、清洁工也大都是老年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狮城的两极分化,穷人到老还不能颐养天年的大有人在。)政府鼓励生产,生三胎有津贴。所以满街都是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家三个宝宝是很普遍的现象。有次吃饭时坐在一大家子旁边,一个小女孩,两个小男孩,照例由一名菲佣看管。那个妈妈嗓门很大,“坐好!”(嗓门大估计是孩子多逼出来的。)之后妈妈就点餐去了。山中无老虎,两个小猴在桌子上蹭来蹭去。这时旁边的日本料理店的伙计拿腔作调的吆喝着招徕生意,“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小哥哥觉得有趣,大声模仿,逗得小弟弟咯咯笑。菲佣连连叫他们噤声、但没人听她的。重复学了几声后,小弟弟大声说道:“Everyone keep quiet, freeze! Listen to me!”得到邻桌们的注意后,他也怪腔调的模仿起来,那个伙计倒不好意思了,埋下头、微笑着叹气。厨子也被吸引得探头出来张望。小孩们一看受人注目,越发得意,叫得更大声。直到我们用餐完毕,他们还在卖力的帮日本料理店拉生意。这几个孩子会多种语言,真难想像他们的小脑瓜怎么切换得过来。

语言,被上了一课

新人从小英语教学,所以用英语思维没问题,但口音很重、语速又快,不注意听还以为他们在说福建话、广东话,致使我严重听力障碍,有时候还得Daniel 给我当翻译,(他为此很是自豪)。所以外国人(无论欧美)到了新加坡也都得适应一段时间。英语是新加坡的书面语言,而官方语言则多种多样,对华人就是华语、对印度人就是印度语,以此类推。英文在新加坡被本土化,除了发音怪异,词汇上也杂糅了印度、马来、福建话等方言的特色,形成了特有的Singlish,官方站上有介绍。话说回来,听到普通市民在大排档用英文唇枪舌剑,让我大受刺激,回家后发誓从此只看卫星电视、听英文广播,向新人看齐。

去乌节路过圣诞

行文至此才提到圣诞,足见狮城圣诞并没有传说中的精彩。

有传言道“对于亚洲国家来说,能够把圣诞节过得像模像样的,差不多只有新加坡和香港了。”而新加坡旅游局为了和香港抢生意,设计出音乐剧、主题派对演出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而乌节路亮灯更是其保留节目。其网站做得天花乱坠,“免费露天河马巴士hippo bus 将带您畅游灯海!”听起来像个童话。但实际上,hippo bus不要说免费,就是斥重金也一票难求!何况24日晚全人类倾巢出动,乌节路上只剩吵闹和喧哗、汗味,根本寸步难移,哪里能靠近巴士站半步!

好在我未卜先知,23号提前去乌节路看灯。乌节路人潮涌动、火树银花。拍到些照片。

乌节路的灯由各商场和商家赞助,若要比赛,Paragon 门口的圣诞树当拔头筹,我认为。

 

这个“铜人”年年上街,很吸引大人小孩的眼球。

圣诞大餐

圣诞夜人山人海,幸运的是,我们仍找到一方净土享用圣诞大餐。循着旅游指南的指引,从乌节路弯进小巷,找到 Wheelock Place 大厦。Simple Life 就藏在一家Fish Pot 店里面,好似店中店。外面吃鱼的人大排长龙,而SL则闹中取静。食物以印尼、泰国菜为主,也学西餐一道道摆上来,前菜、主食、配菜、甜品,吃饭的节奏一旦慢下来,便有些隆重,透着节日气氛。进餐时透过落地玻璃窗看到圣诞花车游行,煞是热闹。

圣淘沙

新人讲“圣淘沙风光不是好,是真的好!尤其是花柏山到世贸中心这一段。”

圣淘沙的自然风光就跟三亚差不多,拍出照片的感觉似曾相识,但人造景观不少。在市区有DFS的热气球,升空10分钟让游客观光;而在圣淘沙就有嘉士伯赞助搞的高塔,同理也是升空观光,号称:Maybe the best view in singapore.夸张。

亚洲最南端

事后我问daniel对圣淘沙印象最深的地方,回答是:“亚洲最南端”。巴掌大一小块陆地上修了两座木楼,用吊桥与圣淘沙岛连接,可以上楼休闲、聊天。新加坡人很善于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弹丸之地搞很多花样,本来也许就是一片小岛几块石头,他建一个木平台,又盖两座楼,就成了观海听风的好去处。新人能最大化的挖掘一个地方的潜力,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daniel满足的说,“三亚的‘天涯海角’我们也一起去过了,亚洲大陆最南端也一起到过了。”

鱼尾狮像

圣淘沙的标志物:鱼尾狮巨型雕塑,50米,足有10层楼高。当然这也是新加坡的象征。据说当年一个马来王子经过新加坡岛(那时还叫淡马锡)时灵光乍现,说他看见了一个狮头鱼身的怪兽,金口玉言,该岛有此得名——新加坡是马来语中狮城的意思。

照片里的蓝色列车名叫Sentosa Express, 圣淘沙特快,daniel特想去坐坐看,可惜我早已急吼吼预订了回程缆车,所以无缘体验了。

新加坡万象馆

不过对我而言,圣淘沙最吸引人的地方却是新加坡万象馆。10新币一张的门票,我本以为宰人,其实非常超值!这里用蜡像重现新加坡的历史,然而蜡像之外,又运用了大量多媒体技术,绘声绘色,给人完整的视听体验。

万象馆以多媒体剧开场,反映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人建立”four winds”这样的早期商贸公司。

描绘原驻民生活的壁画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渐显。

英女王派出特使莱佛士爵士,与马来王签订条约,新加坡由此打开大门,由小渔村而发展为今日的强国。新加坡将莱佛士尊为国父,如今的新加坡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莱佛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他的雕像,很多商厦、街道、学校、医院都以莱佛士命名。(上海有个莱佛士广场也是新加坡投资兴建的。)所以在新加坡若以莱佛士商厦作为路标,八成会迷路。

与“莱佛士”合影。

大量华人劳工在码头讨生活

这个蜡像太逼真了,长得像我一个朋友,光线又暗,我真害怕他抬眼看我一眼!

蜡像馆还详细刻画了当年的市井生活,例如这个小贩。

理发店里师傅在给婴儿剃头,店门口儿童在踢毽子。

路边小吃摊

“华兴洋服”西装店

这个卖画眉鸟的老爷爷和测字先生,都刻画得很高明。人物加上布景、小道具和环境光线,当真惟妙惟肖。

“Ice Ball, 10分钱!”

新加坡万象馆民俗节日展

眼看参观接近尾声,墙上一幅卡通画却诙谐的注释道:“It’s not the end!”这时一个蜡像般的人突然站起来向我们走过来,做欢迎的姿势,介绍说接下来将看到新加坡传统节日的展览。daniel 背过身感叹道:“他竟是活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式婚礼,旁边一个超恐怖的媒婆怪腔调的喊着:”I am the match maker!” 并且强调“我们可是按老规矩办事的,新郎新娘婚前连面都没见过。”

接下来是印度婚礼,新娘身穿红色纱丽、披红色纱巾,额头上是新郎给点上的水滴状朱砂。新郎新娘颈绕花环,端坐火盆前接受亲友的祝贺。火盆代表火神见证婚礼。

印度蹈火舞,赤脚踩上火堆舞蹈一圈而不会被灼伤,很神秘。

前方敲锣打鼓放鞭炮,是华人在庆祝新年了。新加坡种族多,无论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的节日,华人奉节一律都放假两天,很公平。

准备年夜饭,吃小火锅!

新娘出嫁前的梳头礼仪,梳头的大婶经过严格挑选,是家族中幸福美满,有福气的女人。她一边梳头一边说些祝福的话,据说可以带来和谐幸福和多子多福。

儿子携新妇给父母敬茶

做满月酒

过中秋,吃月饼、看花灯。我们边看边感慨说,还是海外的华人珍视古老传统。这些民俗在我们看来就如活化石一样。

新加坡的四大口号:family, community, peace, harmony. 家庭、社区、和平、和谐。

从万象馆出来已是饥肠辘辘,旁边的餐厅不知是垄断还是怎么,价格非常高。大概旅游区就这样,要顾肚皮就顾不得钱包。

新加坡街景

繁华的市中心有很多英殖民时代的特色建筑,包括最高法院、国会大厦、维多利亚剧院和政府大厦等,每天车来车往总要见面好几次。

黑色的莱佛士雕塑如今守护着维多利亚剧院和音乐厅。

旧国会大厦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筑,现已改为艺术之家。我看牌子上写有免费的魔术表演,就拉着daniel 进去占个好位子。到时间了,结果是场hip hop!一个马来西亚的年轻歌手在做新歌发布会。

水陆两栖的鸭子车

狮城购物

新加坡给我们的感觉除了酒店便是各式商场。如果只有一天时间,又喜欢去名店Window Shopping,可以直奔乌节路的义安城、市区的DFS(品牌密集度快赶上香港的海湾城了)。我们起初跑去Suntec,结果那里“一个mall连一个 mall直连到天边”,进去就迷路,不推荐。

希腊雕塑绘画展

我在巴黎时正逢五一铃兰节,卢浮宫放假;到了雅典,匆匆赶去拜访古迹,又错过博物馆而留下许多遗憾,却没想到他们竟在新加坡等着我呢——街上的路牌广告写: Greek Masterpieces from the Louvre,希腊雕塑与绘画经典由卢浮宫外借,来新加坡展出。去之前也不知道他们公众假期是否闭馆休息,到美术馆才知道今天不但开放,还免门票,幸运。

看了展出才知道,希腊人本来是用青铜雕塑的,但在罗马人占领时期这些雕像被掠走后装饰罗马的皇宫、花园甚至澡堂,用量巨大 导致供不应求,所以公元前四、五世纪产生了大量大理石复制品,后来原版的青铜雕像毁于战火,流传至今的反倒都是大理石雕像了。经历沧海桑田,当时的绘画能 保存至今的也只有陶瓶上的装饰画(vase painting)。希腊古典艺术的题材以宗教和希腊诸神为主,运动题材也多见,还有戏剧等流行艺术。

小印度和阿拉伯街

最后一天我提议去动物园和大猩猩共进早餐,晚上到夜间动物园看爬虫。Daniel 没兴趣,“动物园有啥好看的?”那我说去Shopping, Daniel 摇摇头,取出地图圈出几块,“我们去牛车水、小印度和阿拉伯街感受异域风情。因为我们不太可能去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旅游,能看看缩影也不错。”听来似乎有道理,那就依他。

牛车水似乎是新一代移民落脚的地方,商场里的商品档次普遍不高,乱哄哄看来像批发市场。小商业街专做游客生意,堆满了廉价商品。路边有些港式茶餐厅,环境差,食物普通。前黄包车总站无缘见到,据说现在已是成龙的产业。

小印度街上人不多,好像商业比牛车水更欠发达。我们只去了印度兴都庙。Daniel 进去观光,我在门口站岗。来来往往许多印度人,前额点一粒朱砂,经过庙门时有的会简短的祈祷一下。Daniel 出来时兴高采烈,“摄像拍到光膀子的了!他还挺大方的呢,对着镜头打招呼。”看来印度信徒对游客早已见怪不怪,拍照摄像都没关系。从录像看庙里香火很盛。 当街有卖印度飞饼,我们本打算体验一下,但见旁边坐着几个食客正在手抓咖喱,我们随即打消了吃飞饼的念头。

阿拉伯街嘛,仿佛一整条街都是地毯店。信步走进第二家,店老板热情介绍说:这些地毯采用手工编织,一条小毯子都要编一个月!有背面的纹理为证,正面有丝光,顺光和逆光时会变幻颜色。“来,试试这个手感!”于是Daniel 做主买了四条,用光了身上所有的新币和美金。可惜不是阿拉伯飞毯,后来我们只能步行去附近的莱佛士医院ATM 取钱,一路忍饥挨饿。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异国,买东西绝对不要倾囊而出。这些地毯回国后,老妈擅自水洗了一条做试验,结果光泽和手感都丧失殆尽, 吓得我后两条干洗店都不敢送了,就那么用。

超完美告别

回国的飞机上有电影点播,选中一部《超完美告别》,黑色幽默,结果连看两遍笑个不停,没睡成觉,狮城之行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感谢作者@sogo1792 授权新加坡眼微信公众平台转载本文与网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