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常住人口540万,但面积却只有区区7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7804人,土地极其贫乏。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别是每平方公里1323人和3630人,即使印象中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777人)也低于新加坡,而且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还需要分配大量土地给国防和自然保护区。土地必然成为了这个国家最稀缺的资源,没有之一。
尽管如此,新加坡的房价相比北京上海并不贵,更是远低于香港,而且近些年来房价一直非常平稳,这些跟新加坡政府近几年推出的房地产政策有很大关系,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些年新加坡房地产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张勇超越了远东集团的老板成为了新加坡新首富,新加坡民间也纷纷议论,其中热点有两个,第一是首富是个新移民,第二就是首富居然不是个搞房地产的。
跟很多亚洲国家一样,新加坡富商的财富积累很大程度是靠房地产升值,如果看新加坡股市主要指数海峡时报指数里三十家公司也大都是跟房地产沾边的。但政府近年来通过各种舆论已经很明确的表明了心迹: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图片:李显龙总理和他的C代码 (非传闻中的C++)
上世纪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候,香港主要靠金融和房地产,而新加坡政府羡慕的对象却是韩国和台湾,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政府一直盼望新加坡也有自己的三星和台积电。
李光耀甚至这样评价李嘉诚:“毫无疑问,李嘉诚是富可敌国的亚洲超人,但是我们却不能从他的手下看到一个世界级的品牌,他的巨大财富来源于他垄断了房地产和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他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而且新加坡也有过自己的小辉煌,海峡时报指数中也曾经出现了创新科技和特许半导体这样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但政府的力量在市场面前也显得比较渺小,创新科技之后一蹶不振,特许半导体也长期亏损被迫卖给了中东土豪...
但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科技和工业,不仅如此,政府政策越来越偏向于高增值高科技产业,而对房地产非常不友好。不可否认房地产业一样为经济作出了贡献,但如果房地产过度发达,往往代价是其他产业的衰退。原因也非常浅显:
过高的房地产的租金将会让实体企业成本过高,影响产出。
房地产商的利润过高将把本该去搞科技的人才吸引过来,从人才配置上造成了挤出效应。
如果房地产利润过高,会导致社会认知改变,让大众觉得努力搞实业不值得,还不如炒房。但事实上炒房本身并不创造社会财富。
房价过高也有很多负面的社会效应,特别是社会财富差距过大,年轻人债务过高而失去动力。
高房价也是最好的避孕药,让社会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
即使不否认房地产业也有一定创新,但房地产商肯定不是好的创新者。
图片:新加坡大量新建组屋满足居住需求并抑制房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后,一度萎靡的房地产开始复苏,包括住宅,办公楼,工业厂房的房价和租金一路往上。政府意识到过高的租金将杀死制造业,并果断出手,数招并用,有效抑制了房价。这些措施包括了:
增加土地供应,包括加快了组屋推出的速度,增加私有住宅土地供应,新开辟了包括樟宜商业园区,实里达工业区在内的大量商业和工业用地。
推出购买第二套住宅的额外印花税。如果在三年内卖出,还要支付卖家印花税,从而让投机者失去了炒房空间,让房子到有真正自住需求的人的手中。
缩紧了银行贷款。
推出外国人买房的额外印花税(这招跟香港学的,而且一摸一样)。
但政府措施不包括禁售和限价,而且政策不回溯,就是新政策推出前买的房子并不受新政策的制约,这也让政府在调控房价的同时保证了政府信用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图片:新加坡私人住宅价格指数:从2012年到今天涨幅为0!!!
而另一方面政府对科技产业的扶持也不断增加。除了一贯严格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还对于科技企业前期免税,并给予经济扶持,买设备招员工申请专利都能得到政府补助,甚至还给一些创业公司免费使用办公室,即使是移民政策也明显向高科技行业倾斜。为了增强劳动队伍的质量,政府也不遗余力的加强对教育机构的扶持,并用大量财政补贴劳动队伍的培训和再培训。
可喜的是这些政策也开始收到效果,新加坡在各种世界创新榜上默默的上升到前十,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八,波士顿咨询集团发表的世界创新指数排名第一。新加坡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国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包括戴森,劳斯莱斯等企业纷纷把新加坡作为主要研发生产基地。
图片:劳斯莱斯在实里达工业区的厂房
图片:南洋理工大学校园中在测试中的无人驾驶巴士
2018年,新加坡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到了22%。让科技人振奋的是本土的科技设备制造商创业集团闯进了海峡时报指数。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的预言,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政府的重心必然是科技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