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流行音乐带给人们的就像生命中的书签,每位歌手每张专辑每首歌都是一段日子的纪念、一件事情的见证,和一种心情的标示。现如今,乐坛百花齐放,歌手层出不穷,偶尔回想起十年前一张老唱片可以翻来覆去听几百遍的日子,不仅无奈叹息。谨收录此文,分享新加坡唱片店兴衰旧回忆。
农历新年刚过,就发现牛车水珍珠大厦的那间熟悉的唱片店换人,也就是几个月前还看得到的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复存在。果然,老板R不在了。
这家唱片点一直以价廉、货色齐全、店铺位于人潮流动区等优势而吸引顾客。即使在最近几年唱片业不景气,很多唱片店纷纷关门的情况下,它依然生意红火,我称它为本地唱片业的奇迹。
大约三年前,我去远东商业广场一家很大的以英语唱片为主的唱片店,老板告诉我他很快将结束营业,虽然之前已经将店面缩小一半,但还是无法面对唱片业的不景气。我当时非常难过,向它买了一套Beatles的CD,向老板告别。
这家唱片点的老板曾经是宝丽金的营业经理,过后自己开店,曾经历了卡带和CD唱片的繁荣期。他告诉我,最好的时候,新唱片发行首日,店尚未开门,就已经出现了等开门的人大排长龙。
在新达城,Tower Recorder这家美国品牌的大型唱片店,虽然几经股权转移,但最终还是结束营业。也就是在2003年的时候,Tower Recorder在本地黄金商业区,开有两家大型商店。我是它们的常客,因为这家商店的进货系统非常发达,经常能买到很多频临绝版的唱片。
互联网的兴起,对两个行业带来的影响可说是悲喜两重天。对图书来说,可说是大喜临门。因为利用网络搜索技术,你能找到在全球各个角落的书籍,有些即使印数只有1000本的,本地根本没有进口的书籍,你都能买到。我曾经就在一个小出版社通过信用卡支付和电邮往来,买到了英文版的台湾歌手侯德健的传记《猴子与龙》。
但是,对于音乐唱片来说,则是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主要是因为网上的盗版下载太过普及,导致年轻人上网下载而较少买唱片。而MP3播放机的盛行,也导致人们对听音乐的习性带来很大的改变。
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验。我买来的唱片,懒得用电脑转档成MP3,而是在网上下载。因此,虽然我买了正版的唱片用作收藏,却没有开封,而是在网上下载到MP3播放机听。
渐渐的,似乎也越来越少走进唱片店了。
对于新加坡来说,网上购物对本地的唱片业的打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台湾最近一年大量印制当年的校园民歌的CD。由于当年CD并未普及,因此都是以卡带和黑胶介质出版。按理首次发行CD介质而应该具有较大的市场,但由于网民直接通过互联网向台湾的商家购买,使得本地的唱片店没有生意做。
几经查询,我了解到珠光大厦这家唱片店的老板R搬到了珍珠大厦三楼。我前去看他,他在商店。虽然店里面布满了唱片,但R见到我就说,他顶不住了。
他告诉我,即使在其他商店都不景气的时候,他依然能有很好的经营成绩。但是,过去一年,他也遭遇了打击。
他向我历数各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网上下载。
在我和R谈话的过程中,一些和我一样的老顾客也纷纷找来,大呼“你搬家啦”,都表露出不舍的神情。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慰R。我说,可能需要五年,唱片业会复苏。R睁大眼睛说,为什么?
“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在司法层面上对待网上盗版下载的问题,两个提供盗版歌曲链接搜索服务的公司百度和雅虎中国,都面临着司法诉讼。再过一阵子,当这两个最大的音乐文档搜索引擎停止这类服务的时候,相信唱片业会复苏。”
但我又告诉他,到那时候,或许还会有其他的形态,让唱片销售不振。“比如,网民直接在网上购买(下载)单曲。他们或许不要整张唱片,而只要其中几首歌曲。”
因此,我说,唱片未来的形态会怎样,真的很难说,很可能唱片店专门贩售MP3也没准,或者加油站也提供MP3灌注。又或者,家里可以安置和网络接驳的装置,直接收听你要的歌曲。
又或者,唱片店变成专门售卖DVD的店,如果VOD服务到时还不是那么完整的话。再不然,唱片店变成“唱片古董店”或“二手唱片交换站”也没准。
科技的发展确实让很多行业措手不及甚至消亡。20年前,谁也没想到电报局会从此消失,又何况唱片呢?
但是,互联网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却是福音。在我来说,通过互联网,更多地了解自己心仪歌手的情况,甚至对同一位歌手演唱的同一首歌,都能找到不同的版本。
对于自己的青春记忆,互联网更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最近就在淘宝网上,买下一批李谷一、关牧村和李双江的黑胶唱片。其中很多歌曲虽然后来出版CD,但是却是他们年长之后重新灌录的,没有了当年的原汁原味;其中也有一些歌曲因为时空背景和政治原因,不再发行CD版。
这些黑胶到手后,我就利用电脑进行数字化,然后存入MP3播放机,经常聆听,感受时空变换的感觉。
天渐渐黑了,我要离开珍珠大厦了。我向R道别,祝他生意会渐渐好起来看着R略带惶惑的眼神,我似乎不忍离去。
但这个世界变换是那么的快速,怀旧成为一种休息,但休息之后,你还是必须向远方出发。
(文章来源于海峡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