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显龙访华,是他们说的抱大腿吗?

近日李显龙访华,在中国网民中掀起热评,不少有认为是新加坡之前“站错了队”,如今“想通了”“来抱大腿了”的。中国当今已立强国之林,甚至有“G2”一说,中国网民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世界,并不让人意外。不过,如果凡事都如此简单认识、解释,并不一定能做到知己知彼。

要解释过去两年中新关系“过山车”般的起伏,要认识新加坡为何作出一些外交决策,必须认识新加坡的特殊国情和外交原则。 先说新加坡国情。新加坡在地理上是东南亚国家,幅员很小,没有腹地。在历史上,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也曾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在民族和文化上,新加坡75%人口是华人,其中不少是来自中国大陆,90年代之后定居新加坡的新移民,13%是马来人,9%是印度人,3%是其他少数民族。在地缘政治上,新加坡北边是马来西亚,南边是印尼;前者人口是新加坡的六七倍,后者人口是新加坡的50多倍。

无论对内对外,新加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华人国家,而是“以华人为主的国家”,这两个表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新加坡独立之后,之所以只能在马、印两国之后才跟中国建交,就是不愿加深自己是“华人国家”的误会。

新加坡的立国原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各个种族的友好团结。如果无法做到这点,对内无法获得稳定,对外无法获得和平。

简单来说,新加坡的外交宗旨有两条:维护独立和自主,为新加坡公民创造海外机会,突破幅员局限。在这两条宗旨下,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条外交原则。

其一,新加坡必须能够为国际社会创造价值,才会有相应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要为国际社会创造价值,首先本身就取得成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团结。如果新加坡经济落后,政治动荡,社会不安,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任何理由关注你,与你为友。由于国内种族关系必须维持稳定和谐,因此,特别忌讳外国利用种族因素来游说某个族群,并通过这类游说来影响新加坡政府的外交。对外国来说,这或许不过是一种外交努力,但对新加坡来说,这或许会导致族群之间的疑虑,影响种族团结。

其二,新加坡不能沦为傀儡国或附庸国。新加坡必须有能力,有意志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主权,而不是被其他国家威逼利诱。务必认识到外交有时难免要有矛盾,起纠纷,一味息事宁人不是有效的外交手段,不能以为做老好人就能维护本身的利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当然很重要,但是,当两国利益有冲突而侵害自己的国家利益时,就必须正面面对,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在新加坡短短的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外国施压的事件,如麦唐纳大厦爆炸事件、美国少年迈克菲事件、菲律宾女佣弗洛尔事件等等,但是新加坡没有退缩。一个根本的认识是,小国一旦开始对大国的要求作出退让,那么,大国的要求必然与日俱增,终有一天负担不起,关系仍然要破裂,还不如一早就坚守原则不退让。

其三,尽可能扩大朋友圈,尤其是东南亚的合作。新加坡与31个贸易伙伴签有并正在执行20个自由贸易协定。这些自由贸易协定有助新加坡企业获得市场准入,减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允许资金和人员更为自由地流动,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新加坡企业和公民突破幅员的先天局限。

新加坡尤其重视亚细安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小国团结一致,不做大国的附庸,才是维护国家长远利益之道;如果亚细安被分化,各国各行其是,很容易被逐一击倒。因此,对新加坡来说,维持亚细安的团结是重中之重。

其四,作为小国,新加坡必须维护以国际法为依据的国际秩序。如果允许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盛行,小国则永无安宁之日。强国和大国当然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享受不成文的权利,但是,在国际法下,强国和大国毕竟不能为所欲为。新加坡还有个特点是经济外向度极高,本区域的任何动荡对新加坡都是打击。因此,以国际法为依据,维护本区域的自由通航权,维护国际贸易的开放性,在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时以国际法解决,而非动武,最符合新加坡的国情和利益,因此新加坡在这方面从来坚持不懈。

关于南中国海海牙仲裁案,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是“李显龙表示,海牙仲裁庭的裁决对各国主权声索做出强而有力的定义,望各国接受仲裁结果”。李显龙这番话是在去年8月访美期间作出的,其实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他的原话是“(仲裁庭的)裁决对国际法做出强而有力的定义(the ruling of the tribunal has made a strong statement on what the international law is)”。他的冀望是各国以国际法为原则处理国际纠纷,并不是“希望各国接受仲裁结果”。

其次,李显龙接着补充,理想中的国际秩序是靠国际仲裁维护的,国与国之间发生纠纷时,最好是以公认的原则进行仲裁和裁判,而不是靠武力解决。不过,世界现实并不是如此,大国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不一定遵守这个原则,李显龙举例说,美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缔约国之一,但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这个公约,那么美国就很难敦促其他国家根据公约解决海上纠纷,中国不接受海牙仲裁,在国际上并非先例。

其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小国要赢得国际上的尊敬,靠的绝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作此言行,很快就会被拆穿,而且永远失去国际信任,也永远失去话语权。

现在回来谈中新关系。有几个误区必须澄清。首先,关于新加坡是否“想通了”,是否“突然”支持“一带一路”。事实上,新加坡是最早表态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投行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并积极参与亚投行协定的起草工作。中新两国2015年启动的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就是链接“一带”与“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新加坡并不是这几天才“想通了”支持“一带一路”的。

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鼓励企业对华投资,鼓励加强民间、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此三个政府间的合作见证了新加坡政府对中国的信心和投入。新加坡政府经济部门驻外办事处设得最多的就是在中国。新加坡不是到这几天才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的。

其次,关于新加坡是否“抱大腿”。作为小国,无论跟谁合作,都可以被说成是“抱大腿”。关键是,国与国的合作从来是以双赢为目的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或怜悯。中新合作亦是如此。人们经常爱形容新加坡的一句话是“经济靠中国,军事靠美国”。此言也对,也不对。所谓的“靠”,不会是单方面的索求,对方肯定也得有所收获,否则这样的“靠”是靠不住的。仅仅从“一带一路”这个层面来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三成落在新加坡,而这笔投资额并非落实于新加坡的具体项目,而是经由新加坡,转而投向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自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涛访问新加坡,到2015年习*平主席访问新加坡,江、胡、习三代领导都提出两国合作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就说明新加坡对中国有经济合作价值,而不是单方面的“新加坡经济上靠中国”。

再次,谈谈新加坡是否“反华”。这个问题只要看两组数据就有答案了。一、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加坡占了85%;二、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再傻的人也不会一方面担心中国崛起而反华,另一方面又把这么多鸡蛋放在中国这个篮子里。

新中两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和价值远远大于分歧,而且,所存在的分歧是事务性的,暂时性的,并非永久性的战略分歧。对于这点,中国政府看得很清楚。这次李显龙访华,而且很快地李克强就要访问新加坡,是对此最好的脚注。

(原文刊于新浪国际自媒体“地球日报”,本文有少许补充)

作者 许振义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总裁

相关链接:

李显龙总理访华,中新阵容大PK李显龙总理到北京啦“神秘的”新加坡“星光部队”,要走入历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