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的中学,原来是这样的

本期访谈的人物嘉宾心辰为女儿做了一个重大抉择,将孩子从上海的一所数一数二申请者挤破头的国际学校转出,移居新加坡继续中学学业。心辰坦言,在上海虽然她试图做一个不焦虑的家长,但是受环境影响,免不了还是常常激娃。到了新加坡,她感到轻松许多。心辰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在本期访谈中介绍了不少关于新加坡教学制度和模式的干货。她还提醒大家在择校时最好在开放日去学校实地感受校风,以期评估学校和孩子之间的匹配程度。

怎么会决定送女儿回新加坡上中学的?

我先生是新加坡人。我家就一个女儿,目前上中一(7年级)。孩子就是普通娃,这是我通过对孩子全方面的观察、了解研判出来的。所以相应的,我觉得不要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设定不恰当的目标,走不合适的路线,或是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我也发现我的孩子很自律,讲道理,积极乐观,性格很好。这些更让我感到欣慰,毕竟天才儿童是少数,而一个贴心懂事的孩子会少走一些弯路。

孩子是读完6年级来新加坡上学的。之前在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学习。这所国际学校在学术方面的口碑一直在上海名列前茅,所以学业并不轻松,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和强度是非常高的。近年来,由于国内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原来目标清北的学霸考生转战洋高考,加入了国际学校学生的竞争行列,同时美英等地大学给中国地区的收生名额日趋紧缩,所以从国内国际学校高中申请美英的理想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在国际学校内慢慢形成一个现象,6-8年级期间不少学生从国内国际学校转入美英等国当地中学,而10-11年级又有一批公立学校出身的学霸加入国际学校。如果孩子是绝对的牛娃,那就勇于直面激烈的竞争,还很可能在如云高手里发掘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但像我的孩子这样的情况,选择到新加坡读中学可能就是更适合的道路。孩子在未来6年会承受相对小的压力,获得相对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实现更理想的目标。

选择新加坡求学,并不完全因为孩子是新加坡籍,主要还是因为新加坡中学阶段的教育更合适我女儿。上海的小学阶段教育,特别是1-3年级,那是公认的扎实高质量。尤其是在中文、数学学科上培养的坚实基础和学习习惯都令以后的学习受益匪浅。不过到了中学阶段,上海的教育基本就在应试的道路上越走越激烈(我女儿就读过的这所国际学校同样如此),而新加坡的中学就要温和很多,中一取消期中考试,整个学年只有期终一次考试。学年成绩由平时的其它测试 (Alternative Assessment, AA, 通常是project work, group research等等)和期终考试成绩综合算出来的。成绩表采用等级制,70分以上为A, 50分及格。当然这些宽松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学术上的降低要求。老师的考核还是要求明晰,评分严格的。无论AA还是考试,都会给出明确的要求,指示和评分标准。

新加坡的中学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小组项目作业 (project work) 让我印象很深刻:3个学生一组,要研究一个天然蓄水池可供附近居民多久的用水量。数据的依据、逻辑和结论要以ppt形式呈现,最后每个小组轮流上台演示。我最后看到成品的时候还蛮惊讶的,这个报告运用到了数学,地理,科学的知识,她们学会了采样,数据调查,并且在只提供一张蓄水池航拍图的条件下,不允许引用任何数据,要推算出整个蓄水池的面积和蓄水量……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新加坡中学阶段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考评也更多样化,避免单纯的题海应试。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新加坡的中学数学。应用题里绝对不会有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游泳池,而会要求计算复利和年金现值,模拟报税和贷款方案等。无一不透露着数学最本质的功能:算钱。看得出,女儿对这样的作业是有很高的兴趣,全情投入。所以我也琢磨著,假期里可以让女儿接触下虚拟的股票和债券交易。

再说说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新加坡的主流教育是政府学校。私立学校不多,通常是为备考政府学校的外籍学生准备的。课程以衔接政府学校为主,同时加强统一入学考试的应试能力。国际学校也有不少,其中包括3所政府学校开办的国际部。新加坡国籍的学生通常只可以报读这3所政府学校的国际部,除非是海外回归的新加坡籍学生(这点和中国的情况很类似)。

政府中学大多采用英国剑桥课程(就是国内所说的A-level)。中学分初中4年,高中(Junior College)2年。高中毕业参加统一的A-level考试,申请新加坡本地或国外大学。国际学校大部分采用IB课程,政府学校开办的国际部每年公布IB平均分,其中著名的华中国际平均分在37-38之间,算是挺不错的成绩了。政府学校(非国际部)也有少数采用IB课程的,都是顶尖的中学,PSLE(小学毕业会考)考分排名第一梯队。这样的生源在6年后的IB考试中可以取得42分左右的平均分。另外著名的两所高中:莱佛士书院和华中初级学院每年都有40%左右的毕业生成功申请到美国top20和英国G5,且大部分学生是带着新加坡政府或企业奖学金去留学的。用这组数据是想说明新加坡的第一梯队政府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教育水平,供大家做参考。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课外活动有哪些?

我女儿现在就读的是一所新加坡政府学校。课程设置和她之前的学校很接近。中文课是必修课,并且课时比重很大,难度不低(本来以为在国内攒的中文底子会绰绰有余,现在反而还要打起精神来保持学习热度。不错,不用担心中文会荒废掉),其他的中一主要课程包括英语语言,英语文学,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中三(9年级)会加修A-Math, 科学会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并且可以选修第三语言。可以看得出,学习是在慢慢加码的。总体来说,新加坡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就是一个严进严出的状态,但中间的4-6年学习形式宽松,具弹性且多样化的一个过程。新加坡教育更讲求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各学科除了课本外,讲义是最主要的资料,还配合有网络资源,可以实时回看和练习。

校园上课时间是每天7:30到下午2点左右,作业不会很多,所以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挺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拾遗补缺,按自己的节奏前进。当然遇到学习确实有困难的情况,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补课时间,通常就是利用每天课后2点到3:30的时间段。老师会召集需要补习的同学,集中起来加强教学。学校老师提供的补习是针对考试和托底的,并且是完全免费的。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要求或目标的,可以选择校外的私人补习。还有一部分学科能力突出的学生会被挑选出来参加各科目的竞赛班,这些学习也会安排在课后。学科的加时学习只安排到3:30,是因为3:30~6:30的时间段是社团和课外兴趣活动,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周通常要活动2-3次。

社团和兴趣活动包括运动类,比如体操,田径,曲棍球,桌球,羽毛球等,我女儿尽管体育没有特长,但老师还是鼓励她参加了田径和桌球的选拔,田径她还进入了第二轮,算是意外惊喜。社团活动主要有女童军,学生警察,紧急求援队,另外还有弦乐团,铜管乐团和民乐团等(乐团通常由音乐特长生组成),比起这类社团我女儿更向往的是兴趣小组,包括辩论队、动漫、记者团…… 林林总总有近20个。我女儿面试了若干,在递交志愿表时难以取舍,虽然我和老公都鼓励她选辩论队(有出于功利的考虑),最终女儿自己还是选择了戏剧社。因为戏剧社要学表演,台词,形体,舞蹈,服装和化妆,还要自己编剧,制作,卖票,拉赞助等等。我女儿觉得更有意思更酷。一周2-3次的活动强度还是挺高的,平时孩子每天早上6:30出门,自己坐公交上学,7:00到学校。遇到课外活动日,下午6:30结束后,回到家都要7点多了。但她丝毫不觉得辛苦,还总是盼望着课外活动日的到来。

孩子到新加坡上学,遇到过什么挑战或者困难吗?

目前来看,孩子在适应新加坡的学习环境和课程上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同学相处得也很好。

一方面孩子是中一加入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新生,更有利于融入新集体。学校的开学介绍 (orientation) 活动做得非常充分,包括露营活动(overnight school camp)、 各个社团、课外活动小组的选拔募新活动…… 总之学校创造了很多让孩子社交和融入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本身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天主教会女子学校,校风淳朴,校训上就写着“姐妹同心”,特别能感受到校园里洋溢的友爱气氛,高年级学长对学妹们的热情和友善。在新加坡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国际学校,都会有少数不和谐的存在,会有耳闻学生受到排挤的情况,不过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在择校时多比较多了解就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遭遇。

说到最大的挑战,我问过女儿,她的回答是“天气”。太热了。不过我想说,不光是热,主要还是单调的热,一贯的热。对于习惯了四季的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不小的挑战。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四个学校假期里选择出游,换个季节感受一下。

在学习上,中一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和调整,海外学生还有适应新加坡考试要求和技巧的一些工作要做。特别是英语、中文等科目,新加坡当地的学生经过了小学6年的训练,对于这些科目的答题规范和技巧已经了然于心。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也不会重申太多,海外学生唯有通过额外的练习,甚至专业补习来弥补这块缺口。好在问题是明确的,方法也是明确的,资源充足可得,那剩下的就全靠自己投入努力去解决了。我这样和女儿分析了,也能明显感受到她对于学习变得更独立自主了。

从上海移居到新加坡,作为家长你有遇到什么挑战吗?

伴随着女儿越来越独立自主,作为家长,我们也感觉比之前要宽松。尽管在上海时,我努力的要成为一位不焦虑的妈妈,也立下过“不设定不恰当的目标,不走不合适的路线和不承受不必要的压力”这样的flag。但在上海这样的大环境,谈何容易。微信圈一逛,他家上AMC8了,她家辩论队进决赛了,老母亲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推著走上激娃的道路的。

作为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到新的环境生活,最大的挑战就是离开了家人和朋友吧。新加坡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生活方式文化饮食上的挑战是很小的,主要还是社交圈,还有对于上海的父母的顾虑。感谢微信,我还能保持和老朋友们的互动,可以和父母时时联系,帮他们网购,打理生活中的日常,让他们尽可能轻松地享受生活。好在新加坡到上海也不算远,经常可以回家看看。

最后,你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最后分享一些建议:关于孩子的留学计划要提前做,选择学校不光要考虑学校的学术成绩,还要了解学校的历史、理念、特色、匹配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最好在开放日去学校实地感受下校风。选择最合适的入学时间,一般小升初,初升高是比较好的时间点,孩子更易融入和适应。家长要和孩子的留学计划同时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全家在一起生活并保持事业的延续性。